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学设计之四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学设计之四

浏览次数: 473次| 发布日期:06-12 11:18:22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学设计之四,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2、强化诗词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感受诗词意境。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结合《沁园春·雪》,导入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引导学生谈一谈作者情况,并指导学生将两首词比较,看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 ,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两首词同属“双调” ,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 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它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据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字数≦58,中调59~90字,长调≧91字。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内容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为何以“长沙”为题?(引入时代背影简介):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二、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 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二) 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三)整体感知: 
1、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立、看、怅、问、忆 
2、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它们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写的? 
看:山、林、江、舸、鹰、鱼 
并置式 
忆:指点、激扬、击水、浪遏飞舟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鸟瞰)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3、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恰”领起4句。) 
4、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5、纵观全词,看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A、写壮景,抒豪情。 
B、对比突出。“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于明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有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C、语言富有表现力。(“阅读鉴赏”时讲解) 
四、阅读鉴赏 
(一)简析上阕 
1、上阕的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寒秋季节望着日夜不息的江水,诗人陷入了沉思,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前途的忧思之情。 
2、“看”字统领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 
万:山之多      遍:红之广 
层:树林的重重叠叠  染:山林红叶的斑斓绚丽,红得深透 
漫:江水溢满之状   透:强调水的碧绿清澈 
百:突出舸之多    争: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渲染了昂扬奋进的气氛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学设计之四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击:突出雄鹰的矫健  翔: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 
3、中间七句的“铺叙”中意象赏析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从空间: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透出猛、劲,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翔”突出轻、快,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 的“竞”字, 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总的说来,这些意象,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气势磅礴,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以壮景抒豪情! 
4、上阕最后三句以“大地”为意象,写出其“苍茫”、“寥廓”、 “沉浮”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人发出了谁来主宰这沉浮未定的寥廓大地(即世界)的追问,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二)简析下阕 
1、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哪些内容作了回答? 
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2、注意“峥嵘”、“风华”、“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遏”等词的语境意义,理解“指点江山”、“万户侯”的借代手法和“粪土”的名词意动用法。 
3、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突出了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1] [2]  下一页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学设计之四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