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朱敦儒词作鉴赏(1)

朱敦儒词作鉴赏(1)

浏览次数: 32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朱敦儒词作鉴赏(1),

生平简介
朱敦儒(1081 —1159 )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早岁隐居故里,志行高洁,有朝野之望。征召为学官,固辞不就 。南渡初 ,流寓两广,居南雄州。绍兴五年(1135 )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寻兼兵部郎官。后被劾罢官,退隐嘉禾。晚年依附秦桧,任鸿胪少卿,为时论所讥。桧死,亦罢废。绍兴二十九年卒,年七十九 。《宋史》有传。著《岩壑老人诗文》、《猎较集》已佚。词集有《樵歌》(一名《太平樵唱》)三卷。
念奴娇
朱敦儒
插天翠柳,
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
照我藤床凉似水,
飞入瑶台琼阙。
雾冷笙箫,
风轻环佩,
玉锁无人掣。
闲云收尽,
海光天影相接。
谁信有药长生,
素娥新炼就,
飞霜凝雪。
打碎珊瑚,
争似看、仙桂扶疏横绝。
洗尽凡心,
满身清露,
冷浸萧萧发。
明朝尘世,
记取休向人说。
这是一首咏月词。
开篇“插天翠柳 ,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 ?”以问句起。这份奇丽“月上柳梢头”的景象恰是躺在柳下“藤床”纳凉仰看天宇者才能产生的幻觉 :“翠柳”伸向天空,而“明月”不知不觉便出现了,如同被推上去一样。加之月夜如水一般的凉意,更会引起美妙的幻想,于是纳凉赏月的词人飘飘然“飞入瑶台琼阙 ”。“雾冷笙箫 ”以下写词人凭幻想飞入月宫后所闻、所见及所感。这里雾冷风轻,隐隐可闻“笙箫”,和仙子的“环佩”之声,大约她们正随音乐伴奏而飘飘起舞吧。然而“玉锁”当门而“无人掣 ”,说明月宫清静,不受外界干扰,原本打算寻声暗问的词人不觉感到怅然。回顾天空,是“闲云收尽 ”,海光与月光交映生辉,炼成一片令人眩惑的景象。
过片 :“谁信有药长生?”则针对关于月宫的传说,抒发自己的见解。据说有玉兔捣药,这药可以使人延寿的。然而“长生”的念头,只不过是世俗的妄想。在月中,只有“素娥新炼就”的“飞霜凝雪”而已,并没有什么长生不老药。在词人看来,人间那些“打碎珊瑚”之类的夸豪斗富之举,远比不上赏玩月中枝叶扶疏的仙桂来得超凡脱俗 。“打碎珊瑚”出于《世说新语·汰侈》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这里信手拈来,反衬月中桂树之可爱,自然惬意。作者通过如此清空的笔墨,勾画出一个美丽、纯洁、没有贪欲的境界。在这里,他两袖清风 ,“满身清露,冷浸萧萧发 ”,感到凡心洗尽,有脱胎换骨之感。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月下的梦,尽管美丽动人,却又无从对证,只能自得于胸怀,不可为俗人说。故结云 :“明朝尘世,记取休向人说 。”深沉的感喟和对尘世的深切厌倦见于言外。
这首词写在藤床上神游月宫之趣,其间融入了月的传说,其境优美清寂,塑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似乎有意与充满烽烟势焰的人间对立。故前人或谓其为“不食烟火人语”。
临江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
擘钗破镜分飞。
天涯海角信音稀。
梦回辽海北,
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
如何不见人归?
今春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
一十四番回。
此词约作于靖康之变后十四年。词中在对离情别绪的抒写中,寄寓了沉痛的家国沦落之感,是一曲深沉的时代哀歌。作者在个人身世中寄托亡国之悲,集中描写一场巨大的事变对一个普通家庭的毁灭以及当事者在这场灾难中产生的心灵感受,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大悲剧,这就大大地开拓了词境,赋予它广阔的社会现实意义。
词一开始就开门见山,从金兵攻占汴京写起。“直自凤凰城破后”,指1127 年北宋都城汴京被占。凤凰城,汉唐长安的美称,以汉长安城中有凤凰阙得名(见《三辅黄图》),这里借指宋都。“擘钗破镜分飞”,喻夫妻离散。“擘钗”,出自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而“破镜”一事,则见孟棨《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 ,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 :‘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倘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人执其半”以“直自”句起,一上来就暗示汴京失守之前,主人公生活平静,家庭团聚,十分美满。但作者又把这一切都推到幕后,只从美好事物的消失写起,便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位读者的想象力,使他们不能自己地去寻味那些没有写出来的、与现实形成强烈对照的往事。这就是前辈词论家所说的“扫处即生 ”之法,使全词从开头便抓住了读者。
同时,就前后的关系而言,这首句词又明确交待了次句“擘钗破镜 ”的缘由 。“擘”与“破”,都是使动词,这就是说,钗非自擘,镜也非自破。而“分飞”二字,又递进一层,暗示着这场离散的程度,并为下文埋下伏笔。从用典上来看,唐玄宗与杨贵妃之“擘钗 ”,徐德言与乐昌公主之“破镜”,皆因战乱所致,作者用来反映主人公在靖康之难中的遭遇,可谓妙合无痕。
“天涯海角信音稀”句是对分飞作进一步的阐发。亲人离散于天涯海角 ,无由寻觅。金兵攻下汴京后,许多人抛妻别子 ,流落江南,这位主人公也是如此。那一江之隔,竟在他心中引起天涯海角的感受,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内容是很丰富的。正是金兵的进攻,才生生将亲人拆散 ,而这条江便有了万水千山的分量。因此 ,“天涯海角”虽是极言之,却蕴涵着相当的历史真实。“信音稀”,实际上是说音讯全无。
“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是主人公对亲人所在之处的揣想。辽海,泛指辽东滨海之地,亦即上句的海角。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亦即上句的天涯。这两句虽都是借辽远的边关,表现主人公对亲人流落的焦虑,其中却又有宾主在。金兵攻宋是从辽海而来,他们常把所掳的宋朝臣民带回去为奴。因此,作者的重点是指辽海,玉关不过是陪衬而已。此处,作者将乐府诗简质的交待性描写,转化为一种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梦境 ,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超越了主体与客体,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展现了主人公爱情的真挚和执着。同时,这两句也使作品的思想意蕴升华。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主人公回不到北方,更找不到亲人的踪迹,而这一切,他都借助梦境加以实现,实际是对现实的一种变相抗争。再者,“魂断”的描写也有着很深的涵义。作为凝聚度很高的抒情词,作者不可能对主人公所牵挂的情事作详细的交待,但是,他却暗示了主人公对亲人处境的深深忧虑。
词上片写离别的痛苦 ,下片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过片“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承上启下这里的星 ,显然是指牵牛和织女。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一年一度的天河会,虽然算不得美满,可比起自己,却是强过百倍。对比之下,主人公当然会更加体会到这漫长的十四年,是多么坚固,多么难以消磨。
盼来盼去,望穿双眼,仍是“ 不见人归 ” 。那么,“人归”二字,究竟属谁?是指亲人来到自己身边呢,还是指自己归回北方,与亲人团聚?显然是后者。因为主人公明白,大河有水,小河不干,只有收复了失地 ,彼此才能结束流离生活,回到故乡,重新团聚。而以“如何”领起的这一问句,浸透着他个人的失望,也浸透着一个民族的失望。
“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他十三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那杜鹃啼声,以其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中所特有的凄切悲苦的含义,宣告了主人公所遭受的又一次打击。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又对以后的状况作了一定的暗示。这句看似觉平常,实则出笔极为沉重,有千钧不敌之力。
作者最后写下了“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二句作为全词的结尾 ,也作为对作品整体感情的概括。
“塞”字,承上辽海和玉关 。“塞雁”可以是眼前之景,作者对此触物起兴。作为一种年年准时经过的候鸟,寒雁能克服一切大自然的障碍,勇敢地向目的地进发,相形之下,主人公由衷地感到人不如雁。而中国古代传统上有着鱼雁传书的传说,因此,雁就又带有双关意味,暗承前“天涯海角信音稀”一句。十四年来,他一次次地关注着那边塞飞来的大雁,焦急地等待着亲人的消息,而时光不断地飞逝过去,结果仍是“信音稀 ”。写到这里,连“鱼雁传书”这样美丽的幻想也不复存在了,可见现实是何等的残酷。在词人看来,人的重逢固然最好,即便能够“信音”相通也聊可慰藉,而现在,二者都成了泡影,那么,主人公的心情不得不较之过去任何时候更为沉重了。
这首词的妙处在于将十四年间国破家亡,到处流浪的种种切身经历浓缩于一瞬,集中笔墨描写战乱时最富表现力的一段。
此词不仅拓展词这种文学样式的表现范围,而且小中见大,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大悲剧,其意义不可等闲视之。
水龙吟
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
略为吴山留顾。
云屯水府,涛随神女,
九江东注。
北客翩然,壮心偏感,
年华将暮。
念伊、嵩旧隐,
巢、由故友,
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

[1] [2]  下一页


朱敦儒词作鉴赏(1)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