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辛弃疾词作鉴赏(14)

辛弃疾词作鉴赏(14)

浏览次数: 59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辛弃疾词作鉴赏(14),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
名,因追忆少
年时事,戏作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才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
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治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处。辛弃疾这种精忠报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独一无二、值得赞叹的。这首词的上片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下句写擒获张安国带义军南下 。“锦襜突骑 ”,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 ,汉箭朝飞金仆姑 。”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燕兵,指金兵。“夜娖银胡革录”,夜里提着兵器追赶。娖,通“捉 ”;胡革录,箭袋。一说,枕着银胡革录而细听之意。娖 ,谨慎貌;胡革录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 》。两说皆可通 ,今取前说。
“汉箭”句 ,指义军用箭回射金人。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 》。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宋高宗没有抗金的决心,又畏惧起义军。辛弃疾南归之后,义军被解散,安置在淮南各州县的流民中生活;他本人被任命为江阴佥判,一个地方助理小吏,给他们当头一个严重的打击,使他们深感失望。后来辛弃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因进行练兵筹饷的活动,常被弹劾,罢官家居江西的上饶、铅山,也接近二十年。他处处受到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下片,“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 ,一“追 ”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 ;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 ,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
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以最鲜明、最典形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现实?对于作者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陆游《小园》诗 :“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刘克庄《满江红》词:“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相近,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平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 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 ”,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词。
鹧鸪天
寻菊花无有,戏作
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
古今惟有酒偏香。
自从来住云烟畔,
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
要知烂熳开时节,
直待秋风一夜霜。
辛弃疾的词,大多即景抒情、咏物言志,他的这首《鹧鸪天》也不例外。自从南归之后,他本希望能得到南宋政权的重用,报效国家,恢复中原,展露才干,但没想到他的这些志向不仅未能实现,反而遭奸臣谗害,落得被迫过上闲居生活。他虽寄情山水,但仍时常流露出一股愤愤不平之气。此词虽题为《寻菊花无有,戏作 》,但整个上片都未直接接触题目,只是愤世疾俗之情的抒发;就是下片,对题目说来,也只是点到而已。
此词上片开头两句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 。”仿佛凭空而来,却又发自心灵深处,是饱经风霜,到过了庙堂官场、都会边疆,目睹了官场丑恶之后的十分痛苦的总结和极端厌恶的心态。在辛弃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惯了当时投降派掌权,正人君子遭受打击,狗苟蝇营的小人气焰嚣张,故斥官场为“臭腐场”,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掩鼻”二字,本于《孟子·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充分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正因为面对的是“臭腐场 ”,所以“惟有酒偏香”。“酒”之“偏香”,不在于它的味 ,而在于它能“解忧”。“惟有酒偏香”,言外之意是说除酒以外,一切都是“臭腐”的 。“人间”与“古今”连用,即空间与时间结合,横与纵交织,意谓不仅眼前的“人间”是“ 臭腐场 ”,“惟有酒偏香”,而且从古到今,莫不如此 。接着“自从来住云烟畔 ,直到而今歌舞忙 。”两句 ,情调一转,由对“人间”深深的厌恶,变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云烟畔”,指词人闲居的铅山乡间别墅。这里依山临水,云烟缥缈,如世外桃源。“歌舞忙”,写词人闲适潇洒的生活和志得意满的情愫。他在闲居铅山时所作的词,多有类似语句。
上片叙写人间是“臭腐场 ”,词人欲远务之,从而为下片“寻菊花”作了铺垫。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转入正题。前两句点“寻菊花”,后一句明“不见 ”。“老伴 ”,据另一阕《鹧鸪天》(翰墨诸公久擅场)的题目可知 ,当为“吴子似诸友”。“共秋光 ”,共享秋光。古人多用“秋光”来表现菊花 。如杜甫《课伐木》诗说 :“秋光近青岑,季月当泛菊。”张孝祥《鹧鸪天》词说:“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解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 。”因而“共秋光 ”,即隐含了“寻菊花”之意。“黄花”,即菊花。“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这天登高赏菊。结尾两句:“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是说菊花的开放,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这只是字面意思,实际是赞美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赞美菊花的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通观全篇,这首词虽写法不合常规,但作者本意不在按题作文,而在借题发挥,表现他愤世的情怀和如菊的品格。
鹧鸪天
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
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
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
去趁蚕生看外家。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词的前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 ,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聊聊数笔 ,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本词由荠菜开花而说“春入 ”,对平凡微贱的荠菜花寄予了极大的感情,又把“群鸦”写得充满生意,一点不像平时我们所见的那副使人讨厌的聒噪相。词人留意和刻画这些细物细事,可见其意态闲适 。但是,接下来两句“ 多情白发春无奈 ,晚日青帘酒易赊”,情绪陡变,适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见了,万种愁绪染白了的头发。词中说的是“白发 ”,实际上讲的是“愁绪 ”。“多情白发春无奈”,词人心情沉闷,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这里“多情”二字写得诙谐,恰如其分地传递出词人那种带有苦味的诙谐。而在这诙谐中,又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无可奈何的愁绪。
面对如画的春色,词人的愁绪从何而来呢?这首词有一小序:“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我们可以从这两句话中找到一定的线索。这时,正是词人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之时。这时他才四十二岁。他还有精力,足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怎能耐得住清闲无为的生活?所以词人游鹅湖,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

[1] [2]  下一页


辛弃疾词作鉴赏(14)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