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韵(之十四 )——乐府风流(下)
《琵琶行》作于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这时他已经四十五岁。被赶出朝廷,被赶到江州即今天的九江,今天九江防洪大堤边上还有“琵琶亭”以示纪念。本来这算不上是沉重的打击,可竟使他情绪一落千丈。不过,他的热情毕竟还没有完全冷却,还能弹射出愤懑的火花,因此提升了这首诗的品位。
“浔阳江头夜送客”,点出地点;“枫叶荻花秋瑟瑟”,点出时令;“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这几句是为琵琶女的出场作铺垫的,同时又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写得极为紧凑。“别时茫茫江浸月”,明月皓皓,江水滔滔,一片空茫。正在这时,琵琶女出场了“忽闻水上琵琶声”,然而却又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写弹琵琶这一段,最妙的是写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进入高潮以后,又“银屏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比喻都非常出色,使无形的声音,转化为视觉形象的审美对象:色,是月色,弹奏前是“别时茫茫江浸月”,弹奏完了是“唯见江心秋月白”。景,是“东船西舫悄无言”,两条船在冷幽幽的月色中并靠在江边。情,则是琵琶声唤起抒情主人公的惆怅。这种惆怅无处不在,琵琶弹出的每一个音,可以说都是抒情主人公心灵的颤动。“唯见江心秋月白”,“东船西舫悄无言”,这凄凉的月色,寂寞的船影,都是饱含着惆怅的。
弹琵琶这一场景写透之后,诗人借琵琶女诉说身世。然后逼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是从京城流落到九江这里来的,而诗人则是被贬谪而来。相同的遭遇,自然有相同的感慨。琵琶女“暮去朝颜色故”以至“门前冷落鞍马稀”,年老色衰,终于被逐出旧日的欢乐场。这种心情是悲愤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抗议。诗人说:“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这种感慨的底层,同样拆叠着悲愤。他又怎能不悲叹一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呢!这震撼人心的两句诗,一千多年来曾被人反复引用,成了一代又一代人抒发情感的闸口。
到晚年,白居易写诗特别爱表现它的闲适心情。这类诗对后世士大夫的影响很大。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绿酒红炉,红绿相配,(此注:绿蚁,指薄酒,就未经过滤的粗糙的酒,并非绿色的。因原文如此,未作改动)在阴沉沉将要下雪的黄昏,一看就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但寂寞无法排遣,于是想找朋友聊聊天。“能饮一无”,能来喝上一杯酒么?这一声问得多么亲切!
新乐府派运动是九世纪初元稹和白居易发起的。不过,在这一运动正式兴起之前,年长几岁的张籍和王建,就已经在写这种类型的诗了。
张籍与奇崛险怪诗派的领袖韩愈和新乐府运动的代表白居易,都是好朋友。他的乐府诗,有许多还借用古题。如《董逃行》就是。不过,虽然是借用古题,写的却是时事,与白居易的《新乐府》性质是一样的:
洛阳城头火瞳瞳,乱兵烧我天子宫。
宫城南面有深山,尽将老幼藏其间。
重岩为屋橡为实,丁男夜行候消息。
闻道官军犹掠人,旧里如今归不得。
董逃行,汉家几时重太平!(《董逃行》)
洛阳是唐朝的东都,在安史之乱中曾两次被叛军攻陷。在这种拉锯战中,老百姓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最苦的是,官军并不比叛军好:叛军杀退了,“丁男夜行候消息”,小伙子夜里下山来打听消息,听到的却是“官军犹掠人”,官军还在抢东西,抓夫子。
元代散曲作家张养浩说:“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潼关怀古》)不论是正在当皇帝的人丢了宝座也罢,还是想当皇帝的人夺得了宝座也罢,受苦受难的还都是老百姓。
张籍还有许多乐府诗,则是根据内容来拟定诗题的。像《征妇怨》: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昼烛”这个比喻用得非常贴切。在封建社会里,女人出嫁前从父,出嫁后从夫,夫死则从子。这就是所谓的“三从”。现在这位妇人的丈夫战死了,腹中的胎儿是男是女还不知道,即便是男孩,十几年之内也根本不是依靠的对象。在生活中她完全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岂不是像昼烛——白天点燃的蜡烛——一样,一点点耗尽自己,而对别人却毫无意义。
新乐府运动中一个重要人物李绅。他写了二十首《新题乐府》,元稹看了觉得非常有意思,就和了其中的十二首。这又引发了白居易的诗兴,一气写了五十首,并改名为《新乐府》。可惜的是,李绅的《新题乐府》二十首全部失传。后人知道李绅这个名字,完全是由于他那首不朽的绝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
这首“锄禾日当午”,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应当是古诗中流传最广的两首。这首诗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在于把“盘中餐”直接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联到一起,使人一端起碗来由不得就想到这“盘中餐”的“粒粒皆辛苦”。
王建是也是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和张籍是好朋友,后世因称他们的乐府诗为“张王乐府”。他和张籍一样,诗歌语言通俗平易,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像这首《渡辽水》: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来时父母知隔生,重着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旁。
战争,是人类肌体上永远在流血的创口。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都在为它带来的灾祸呼天抢地,世世代代都在呼吁“净洗甲兵长不用”,却谁也没有能力使这个创口止血。古人曾从各个角度诉说战争的残酷,早已把这个老话题说得惊心动魄了。王建这首诗,却只摄下士兵渡过辽河时的一个镜头。
未过辽河,“此去咸阳五千里”,虽然故乡早已像梦一样地渺茫,但毕竟人还活着,而一过辽河就“身在应无回渡日”,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剩下的这把骨头能被送回故乡罢了。“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使亲人早已衰竭的悲痛重新被唤醒罢了。“驻马相看辽水旁”,在辽河旁边停下马来互相多看了一眼,留下今生今世的最后一个记忆吧!因为这是在走向战争,而战争是吞噬千千万万的生灵却也永远喂不饱的猛兽!这首诗没有写战争的过程,也没有写战争的结局,而只用战争开始前士兵们沉重的心情来打动读者。
王建还有写宫女生活的《宫词一百首》,在文学史上也是很有名的。有的写得也很有深度,至今仍有认识价值,如:
宫人拍手笑相呼,不识庭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
被囚禁在皇宫里的宫女,就像被判了无期徒刑一样,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这首诗看似轻松,却揭示了宫女所过的空虚惨白的一生。
新乐府运动最先的倡导者元稹,在当时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文学史上一直“元白”并称。
现代人提起元稹来,主要是因为他创作的传奇《莺莺传》,是一篇优秀的小说,改编为《西厢记》后,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出。
唐之韵(之十四 )——乐府风流(下)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