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读《毛泽东诗词集》杂想之十

读《毛泽东诗词集》杂想之十

浏览次数: 38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读《毛泽东诗词集》杂想之十,

当代的舆论空气里,一旦诗作的费解程度超过小学课文、春节对联,便会给人斥为要不得的晦涩,或者讲你今人穿旧衣衫。仿佛大家真信实了“白居易做诗老妪能解”的谣言,非把诗歌贬到老太婆讲废话的水准才罢休。这也许只表明他们自己的理解程度只抵得不识字的老太婆。诗不妨令老妪都解,比方“床前明月光”一首。但是,不只老妪能解的才算诗,尤其是,仅只老妪能解,还未必可算诗。清醒一点儿看,老妪能解的东西里,百分之九十九决非诗;老妪所不解的诗,也要占百分之九十九。他们忘掉了,口语通俗也罢,时代精神也罢,本身都不是诗,诗是另一个东西。

 

诗是什么

 

讲到这儿,也许好些人忍不住会趁着势头问:“诗是什么?”这个提问顺理成章,可也像有点儿无理取闹。它很难回答。每个诗歌理论都含着一个答案,不管它是否明白道出。当然,它们毫无例外都是错的,因为总有些作品是诗,却落在它们划的圈圈之外。它们只能涉及“诗”的部分外延,指出具体的一批作品是诗,而不能给出“诗”的基本内涵,来尽概一切是诗的作品。换句话说,它们只讲了“什么是诗”,没回答“诗是什么”。

也许我们只好偷懒取巧,推卸责任,在理论上闭嘴不语,而把这个难题让给具体的阅读观感。读到一首好诗时,我们来不及搬理论书对照,心里早给它触动了。我们的观感由本人的诗性、积年的涵养、阅读、写作支撑起来。当然,先在的理论会作为背景侵入到观感之中,但是,观感自身不完全受制于理论,而可以被明晰意识到的理论、含糊蕴藏着的理论之外的作品触动。观感像个小孩子,闻见别人家的菜香,它也会嘴馋,只想打野食。甚至恰恰因为作品反对自己了解的理论,而发生更强烈的观感——你愈不许小孩子馋嘴,他便愈熬不住偷嘴。只要我们欣赏时对理论抱较超脱的态度,不以理论为本,而以观感为本,那么,理论便挡不住我们去品味、探索它之外的作品。把观感交给理论统制,好比把小孩子交给大人管教,两者的关系便紧张,气氛便僵硬,阅读也就等于一场貌合神离的可厌教育剧,咱们打着哈欠、撑着眼皮才看得完,还一无所获。当然,观感事实上没法完全离开理论的。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孩子兴冲冲地跑来拉他的叔叔或者哥哥,去看他发现的好玩地方。我觉得这才是阅读时观感与理论最可取的关系。路程由小孩子带着;理论收起大人那付可厌的蛮横嘴脸,只在旁边不时点拨一二,照顾着小孩子别摔跤、别太淘气,难走处不时拉他一下。两人便这么相依地浪荡着,都感到纵情闲游的乐趣。同时,理论也可能不知不觉间走出自己熟悉的地盘之外——我们知道,小孩子对自然、外界远比成人有精妙的发现——拓宽了自己的眼界,稀释了自己的成见,陶冶了自己的胸襟。

每个人的观感背景会包含不同的理论,虽然它并非自己的理性认可的;这些理论都可以在阅读实践里卖出自己那份劲,帮着观感处理相异的刺激;只要不一心缠着自己立下成文法的那个理论,向它守贞效忠,阅读的空间其实并不狭隘。当然,每次的观感实际也只回答了“什么是诗”,但是,它比理论的回答具有更为广阔的可能性,因为它给“诗是什么”辟了扇门,随时敞开着,无数次观感便无数次追随了诗的外延;这个外延可以无穷,而观感在原则上也并无限制——它虽是回答上的沉默,勉强也算沉默的回答。

据说,维特根斯坦把这样的意思结束他的哲学著作:对不可言说之物,便应该保持沉默。我没有读过他的书,不知这话的究竟,但是我大体上响应这种近乎神秘主义的态度。哲学尖着脑袋所钻研、尖着嘴巴所追问的那些基本问题、终极之物、整体存在,总之不会有答案的。如果我们不讲它们实际便是“空无”,至少得说,我们只寻得到“空无”。我们有点儿像拿竹篮打水的犟小孩,水也许实有,而竹篮捞它不上来。由于人类、认识固有的局限,即便真有所谓“真象、真理”,我们也无路走得到,它躲在认识从而也便躲在言说之外。任何一个认识的主体,都只是世界的一个局部,嵌在整体之中、受制于整体,因此一切主体的认识、感受也便为整体所限定,它缺乏超出整体之外的角度来审视整体,而这正是认识所必需的。譬如说,整体的那个因果网络便支配我们的认识;我们非得设定这世界是因果的,不然世界便不可知,可是,一旦这样设定,我们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也便逃不掉因果的网定,我们的认识谈不上是这个世界的真象、真理,不过因果迫得我们这样认识而已。这便是我们娘胎里带过来、死亡才带得走的局限。所有认识、感受本身只是整体之中的东西,由它们引起的行动,也融入整体之内;好比河流泛起的泡沫,它由河流制出,从属于河流,也最终沦灭于河流。退一万步讲,便算能认识到某一刻的一切,这个认识立即会形成行动,那么,这时加入了行动的所谓“一切”,便与先一刻有所不同,而这个不同没法由前一个认识概括。我们无从向河流抽刀断水,因为挡不住随后流来的水。而且,即便不付诸行动,“产生了一个认识”本身已与认识前不同,好比河流里吹进来一把刀;认识自身也算广义的行动,它会添加点儿什么。随时流变的认识跑断腿也捕捉不到时间上没有限止的整体。我们认识整体时会碰到化解不了的逻辑困难,而逻辑恰是认识的那根脊椎,它内在的支撑——把一个人的脊椎骨抽掉了,他当然也就只算得残废。

有些神秘家宣称直觉到整体存在、经验到与整体合一。他们也许给逻辑那面硬墙壁碰破了鼻子、碰伤了心,想绕着它走,以区别于一般认识的办法来把握整体。不过,假使我们诚实一点儿,便没法承认神秘家获得了“真理”。他的直觉也罢、经验也罢,或许的确感受到了什么东西;然而,那个感受自身只是整体的微不足道的部分。我们只消向树上砍一刀,问神秘家痛不痛,以便证明他并非整体,具有局部的限制性;再向他自己砍一刀,问他痛不痛,以便证明他是个“有我”的东西。没有“我”的东西会“感受”到合一,那便成天下之至奇;“我”既在,而居然已与某物合为“一”,更混乱不清;如果这个“我”便是整体自身,固然“一”了,可是我们又不明白自己跟自己为什么要“合”才为“一”,好像那个自己是个已处决的凶犯,开始时自首异处的。所以,神秘家所谓与整体合一、消失为无我等等讲法,在咱们自以为正常的人看来,近于疯话;我们确也不明白,那个站在咱们对面,拿语言向咱们喷唾沫的演讲家是谁——假使他果真“无我”的话。他的体验,想必并非外在的内侵,而是内在的外射——心灵某种状态向整个外界的巨大投影。这个状态可以具有心理的真实,但状态里的那个“整体”,不会是真理。只能讲,整体里包含这么一件事:有个感受主体感受到了某个状态,主体自以为那状态便是“整体”。至于有些哲学家从理论上也贩卖类似的讲法,咱们应该不客气地堵上耳朵。因为他不像神秘家确有体验,而同时他该懂逻辑。在生活中偶尔骗骗人,或者心理上自己给自己骗倒,那都属常情;自己都没把自己骗倒,便费老鼻子劲儿编大理论来骗别人,咱们也没那些闲功夫陪他胡闹。

我前边跟神秘家过不去的话,当然借助了神秘家最警惕、讨厌的逻辑。这样,神秘家便有理由向我们嚷嚷了:“我否定逻辑,你便不该拿逻辑来跟我叫板,你有本事,另寻别的高招。”咱们可不那么傻,上他这个当,咱们照样跟他纠缠逻辑。只要开口,无论谁都逃不掉逻辑。譬如神秘家那番驳论,逻辑便严谨得叫我佩服。他教导我,辩论时得找到共同的前提,从同一个起点出发;他不认逻辑的账,我偏把逻辑来反对他,这样我便只讲了他不对,而没有证明他为什么不对,好比小孩子骂架,把别人骂来的话照样又骂回去。瞧逻辑就是咱们的舌头,张口讲话便非得用它的,便连神秘家要否认逻辑,都得拿逻辑来做兵器,他的否定也就不过自打嘴巴——逻辑的方言叫做“自相矛盾”。神秘家与咱们见解立场不同,单只这个事实,便骨子里刺鼻的逻辑气味。逻辑有条原则,一个事物不能既是它自身,又不是它自身。事物都与其它事物相区别、有界限,才谈得到它是个事物;它是它自身时,便不可能同时又是与自身不同的其它事物。如果没有这个逻辑,咱们的立场跟神秘家的立场也便分别不开,神秘家不必跟我们闹意见,他的合一、无我也就是我的不能合一、肯定有我,两人话投机得很。可是,听见我这样跟他套近,神秘家肯定不高兴。“真理”也完全是逻辑的事,它得借助逻辑才讲得出来;一切概念也全在逻辑口袋里兜着,离开它我们无从给事物命名、无从理解什么,更遑论言说。即便我们闭口不语,只朝哪处一指,也含有沉默地逻辑,这个举动把所指的东西从那浑沌囫囵的整体中剔了出来,与命名并无实质的区别。一股脑儿把逻辑赶走,“真理”这个概念以及它的所指,便不再存在了;神秘家于是只能感受他的体验,而不能争辩说,那是真理,甚至不能意识到有个真理——即使是无从言说的真理。他更没法把感受里的东西称为“整体、存在”。老实说,事情还远为糟糕,没有逻辑,神秘家简直连体验也谈不到。我们的认识大厦建立在感觉器官所感到的那些基本刺激上,比如视网膜受到的光刺激、皮肤所受到的压力、等等之类。可是,这大厦的屋脚都给逻辑硝坏挖空了。压力的有和无、压力的轻和重都相比并而存在,否则我们便感不到刺激、分不开刺激。而把事物掰开,恰恰得靠逻辑那双手。痛和痒这两个感觉相当不同,无论讲不讲得出怎样不同。逻辑一甩手不管,两个感觉便无所谓同异,甚至无所谓感觉。每个感受都内秉这个性质:它跟别的感受有别,便是说,它已经从囫囵中给剔出来了,不管我们是否用语言来分别命名,它已由感受用最原始朴素的手法命过名了。即便一个无从言说的感受,也定是与其它感受不同的感受——譬如它跟可讲得出来的感受显然有别——不曾区分出来的东西,我们无从感受得到。感受以至肉体的基本感觉,都内含逻辑特征,受到逻辑侵蚀。离开逻辑,神秘家的体验——包括一切体验——立即给端掉老窝,变为不可能。按逻辑的方式,理解起整体来处处自相矛盾。但是逻辑在别处相当有用,只消小心用它。它是理解的前提,同时也使世界变得无从理解。如果我们最基本的感觉——外界或者内部给肌体带来的刺激——都在逻辑的前提之下,那么,我们通向整体、存在的路便无可挽回地堵死了。问题本来由逻辑提出,而它哑口不能作答;我们还有可能幻想别的途径,可是,逻辑立即跑来塞住了所有途径的总出口,它像身上那张人皮子,我们怎么也走不到它之外去;甚至连取消问题也不准的。这个证明叫人不由得沮丧。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读《毛泽东诗词集》杂想之十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诗词  毛泽东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