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愚溪诗序》学案导学一(柳宗元)

《愚溪诗序》学案导学一(柳宗元)

浏览次数: 77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愚溪诗序》学案导学一(柳宗元),
师:“祭”是祭文,即悼念逝者的文章,如以前我们学习过的《巴尔扎克葬词》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表”是给皇帝的奏表,如我们初中学习过的《出师表》。“序”是序言,比如以前我们学习过《兰亭集序》。至于“赋”,有点复杂。
生:怎么复杂法?
师:先有汉代的汉赋,再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赋,然后有唐代科举时的试帖赋,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前赤壁赋》是散文化的文赋。
  解题方法链接
  骈 赋 《恨赋》《别赋》《洛神赋》
律 赋  唐宋时要求严格的试帖赋
文 赋 《阿房宫赋》《赤壁赋》
  古赋(汉大赋) 《子虚赋》《上林赋》
范例1 李密的《陈情表》与一般的奏表相比,有什么特殊性?
 (1)《陈情表》写作背景的特殊性
 其一,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至孝,他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其二,李密是亡蜀降臣,所以不愿出仕,但如若强硬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在这样的背景,作者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2)《陈情表》以“孝”为中心的特殊性
首先,在封建社会里,辞诏的话不是好讲的,稍不留神便会以“不忠”之罪惨遭杀身大祸。因此,李密必须寻找充分的理由,以十分谨慎的言词书写表文。李密辞诏的目的就在于为祖母养老送终。为此他寻找出一个响当当的政治依据,这就是晋武帝为了巩固统治,自己提出以“孝”治理天下的口号。所以李密在结构全篇时,紧紧扣住了一个“孝”字。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他在文中还申明自己作为故旧遗老,现在不奉诏决非是忠于前朝,而是实属无奈,是为尽孝而难以远行的,因此反复强调“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特蒙“国恩”,“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等等,以表自己对当今的感情,同时表达“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答皇恩的诚心。如果不如此婉转陈辞,一味地辞不奉诏,那么作为表文的特殊读者——晋武帝在心理上就决难接受,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李密反复强调孝亲,也不只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以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悯孙儿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正因为此,作者才与祖母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同时,作者还怀着怜悯之情,倾述着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单无依的境况。第一段写她“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写她病情“日笃”;第三段则写她“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凡此都充分地表明一位晚辈对长者的关切。
(3)《陈情表》以“情”动人的特殊性
李密在《陈情表》中不是一味地同晋武帝讲道理,而是充分地摆事实,以具体的实情说服晋武帝体谅他的苦衷。当然他所摆给晋武帝的实情,均染上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以致晋武帝感到李密强调的孝是真孝,而不是不仕晋的托辞,这便是作者所拟想达到的写作效果。为了更深一层地打动晋武帝,李密还尽力渲染自己的处境与遭际。开篇便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然后就在这一悲调中泣诉自己早年失去父母,孤弱多病,家不盛,族不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惨状,诏书特下本是件好事,大可受宠若惊,然而他告诉晋武帝,正是由于诏书切峻,祖母病情加重,反使他处于进退两难、狼狈不堪的境地;接着勾画出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状况。由于李密所陈述的情况充满了感情色彩,果真使晋武帝为之动容。晋武帝阅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没对李密的辞不赴诏表示不满,而且还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甚至赏赐他两个奴婢,命郡县按时给他的祖母送饭,足见《陈情表》所体现出的“情”的力量。
  解答:
 一般奏表总是请示或进谏皇帝做什么事,而《陈情表》则是向皇上请示暂不应召赴任的原委。这篇奏表写于晋魏易代之际,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打起“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李密是亡蜀降臣,不愿出仕,写此奏表,陈述不能奉诏之情。所以文章以“孝”为中心,符合政治依据,并且表达得合情合理,能够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
 范例2 古文运动领袖韩愈写的《祭十二郎文》与一般的祭文有什么不同?
分析:
(1)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3)《祭十二郎文》的主要特点是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祭文一般总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实际上是讲给活人听,叙事难免夸饰,抒情难免不实在。而本文尽脱窠臼,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全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解答:
《祭十二郎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人开辟新径。
解题方法链接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范例3 古文运动领袖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是一篇什么样的序?
分析:
   (1)《愚溪诗序》的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散文家,河东解(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所做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
    (2)“序”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写的序。
    (3)《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八愚诗》写的序,说明作诗的缘由。“八愚”的总根是“愚溪”,所以用《愚溪诗序》命名。只是,当年柳氏写的《八愚诗》早已佚失,而这篇序却一直传诵。除了篇末一句,这篇序也可以作为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它和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一样,借山水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把叙事,议论,抒情糅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变,吞吐万端,是柳宗元在柳州的刻意之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愚溪诗序》学案导学一(柳宗元)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柳宗元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