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愚溪诗序》学案导学一(柳宗元)

《愚溪诗序》学案导学一(柳宗元)

浏览次数: 77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愚溪诗序》学案导学一(柳宗元),
解答: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自己《八愚诗》写的序,说明作诗的缘由。与一般书序不同,其形式与《永州八记》差不多,借愚溪之水浇胸中块垒,抒心底抑郁。
范例4 《前赤壁赋》是怎样“以文为赋”的?
分析:
  《前赤壁赋》与汉大赋、骈赋、律赋不同。全文共5段537字,有12次换韵,用清新的散文笔调写成,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便是“以文为赋”的方法,其赋称为文赋。作者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虽像古代的散文诗,但不表现意境的诗化。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
解答:
《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 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解题方法链接
“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阵事物,讲究骈偶、音律、句式(整齐)、押韵,注重主客对话的形式,也掺用散文化的句式。不过,经历了长期演变,到唐宋由于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出现了“以文为赋”的趋势,即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这种赋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
 
 


  难点问题2  掌握四篇中古散文的思路结构 
  范例1 《陈情表》是怎样层层深入地向晋武帝“陈情”的?
  译文:
  (1)李密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2)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侍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向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尴尬。
  (3)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虏臣,实在卑微得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4)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让圣上听听我内心的想法。
分析:
第1段: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表现凄苦而悲凉的感情。
第2段:写朝庭对自己优厚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无人侍候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表现感激、恳切而又为难的心情。
第3段:提出以孝治天下,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武帝的顾虑以求得体恤;表现真挚而诚恳之情。
第4段: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表现忠诚、恳切而期待的心情。
解答:
核心内容是第四段,即向晋武帝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请求。但这个请求的提出,经过了三层推进。第1段写自己“尽孝”的充分理由,第2段写自己念念不忘“尽忠”,而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第3段突出皇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为提出“先尽孝”张本;第4段水到渠成地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尽孝,再尽忠”。
解题方法链接
文章以“孝”为中心,且辅之以情理。经过“须尽孝”、“因尽忠而两难”、“须先尽孝”三步陈情,提出“先尽孝”的请求。
范例2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悲而不乱,祭奠的思路是怎样的?
译文:
(1)某年、某月、某日,叔父我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让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魂灵。
(2)唉,我幼年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哥哥在中年时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零丁,一天也没有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逝。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嫂曾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3)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只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任职,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4)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久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谁知道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5)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为什么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为什么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6)即使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灵,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愚溪诗序》学案导学一(柳宗元)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柳宗元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