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诗序》学案导学一(柳宗元)
浏览次数: 77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愚溪诗序》学案导学一(柳宗元),
(7)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8)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我说:“这种病,江南人常常得。”没有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9)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而耿兰报丧竟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者,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10)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
www.350xue.com
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办了,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11)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从今以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12)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悲哀啊!请享用祭品吧!
分析:
《祭十二郎文》共12段。
第1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与祭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2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3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第4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5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7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8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9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第10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11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12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解答: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一、回忆叔侄相依为命与感情至深的过去(1-3段);二、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4-9段);三、通过种种“设想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10-12段)。
解题方法链接
第一段主要是交待。然后围绕极度悲痛的感情,先叙“过去”,再述“当时”,最后“设想”抒情。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范例3 试分析《愚溪诗序》的思路结构与主题思想。
译文:
(1)灌水的北面有条溪,向东流入潇水。有人说:冉氏曾经居住在这里,因此称这条溪为冉溪。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技能命名它,所以叫它染溪。我因愚而获罪,被贬到永州。我喜欢这条溪水,沿溪二三里,找到一个风景特别好的地方,定居在那里。古时有愚公谷,现在我家在这条溪水旁,溪的名字没有确定,当地的居民,还在为它的名字争论不休,不可以不更改,所以改叫它愚溪。
(2)愚溪边上,买了一个小丘,叫愚丘。从愚丘向东北走六十步,有泉,又买下来拥有了它,叫愚泉。愚泉共有六个孔穴,都出自山下平地,泉水向上冒。泉水汇合后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是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水沟狭窄地方,形成愚池。愚他的东面是愚堂。它的南面是愚亭。愚池中是愚岛。嘉木怪石相互交错,富于变化,都是山水中奇异的,因为我的原因,都用愚来称呼它们,使它们受屈辱。
(3)水,是聪明智慧的人所喜爱的。现在这条溪惟独被愚所辱,为什么呢?大概它水流很低,不可以用来灌溉,水流又急而且水中有很多高起的石头,大船不能驶入。水流幽远又浅又狭窄,蛟龙不屑居住,不能兴起云雨,没有对世上有利的地方,恰好像我,既然这样,那么使它屈辱,以愚称之,也就可以了。
(4)宁武子在国家无道时就变成了愚人,这是聪明而成为愚人;颜回终日不提出不同意见,这是明智通达而成为愚人。这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愚昧。现在我遭遇的是在有道之国却违背道理,违反事理,所以凡是愚昧的,没有比得上我的。这样,那天下没有人能与我争这个愚溪,我能专有并可以命名它。
(5)溪虽然不能有利于世,但善于照彻万物,清澈秀丽,水流能发出金石般悦耳的声音,能让愚昧的人眷恋喜爱,以此为乐而不愿离开它。我虽然不能与世俗随合,也很能凭舞文弄墨而自我安慰,洗涤万物,包罗各种事情,而没有什么需要回避的,用愚拙的言辞来歌咏愚溪,则茫茫然不违背其物之理,昏昏然与与愚溪同在。超越天地尘世,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寂寞寥远而没有人了解我。
(6)在这种心意下,我作了《八愚诗》,记在溪边石头上。
分析:
全文400多字,委婉曲折,抑扬顿挫,借小序倾诉自己的遭遇,是一篇寓意深远的佳妙之作。第1段记叙“愚溪”得名的由来。先写实有此溪,交代溪水的地形方位,再写溪名无定,为下文定名提供根据和缘由。第2段以“愚溪”为中心,以“愚溪”为中心,记叙“八愚”的命名,紧扣诗题。第3段先借孔子《论语》中智者乐水之说,转笔议论溪之不适于用,依次说出“独见辱于愚的原因”。第4段引《论语》中宁武子“智而为愚”,颜子“睿而为愚”来衬托我的“愚”,最后归结到溪水的命名上。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先从溪和人两方面说,然后合一。写溪水由上文的贬溪转入赞溪,写人由自贬而转入自慰。最后将自己与溪水合说,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末尾一句点题作结,归到序诗。
解答:
第1、2段自叙,“愚溪”及其“八愚”因我而得名;第3、4段自贬,“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因我清明而愚;第5段自慰,从清溪本色转入“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愚溪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化身,人们由愚溪的“见辱于愚”,自会想到作者故作旷达而以“愚”人自居,他对贤愚颠倒的现实是多么愤恨。
解题方法链接
《愚溪诗序》以“愚”字贯彻始终。时写愚溪,时写“愚”人;写愚溪之景,抒“愚”人之情。作者把牢骚不平隐含在写景叙事之中,辞语用意虽十分怨愤,但并没有显露一点痕迹。序中首段叙述愚溪得名的由来,顺笔交代“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的经历。第2段紧扣诗题“八愚”叙述愚溪八景的方位和其他特征,点明八景称愚乃“以余故,咸以愚辱焉”。第3段进一步说明何以“是溪独见辱于愚”的原因,引出第4段“凡为愚者,莫我若也”的一番议论。作者自言“无以利世”,又于第4段引宁武子、颜子作陪,一味责己之愚,反话正说,沉痛至极。第5段由“溪虽莫利于世”却自有清溪本色转入“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继而写到作者创作八愚诗时,精神意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使结言落在《八愚诗》上。
范例4 《前赤壁赋》通过怎样的思路结构来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译文:
(1)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慢慢运行。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2)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我们唱道:“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我的情怀,多么深沉啊,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吹洞萧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着。箫声呜呜呜的。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蚊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愚溪诗序》学案导学一(柳宗元)
(7)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8)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我说:“这种病,江南人常常得。”没有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9)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而耿兰报丧竟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者,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10)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
www.350xue.com
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办了,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11)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从今以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12)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悲哀啊!请享用祭品吧!
分析:
《祭十二郎文》共12段。
第1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与祭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2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3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第4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5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7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8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9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第10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11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12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解答: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一、回忆叔侄相依为命与感情至深的过去(1-3段);二、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4-9段);三、通过种种“设想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10-12段)。
解题方法链接
第一段主要是交待。然后围绕极度悲痛的感情,先叙“过去”,再述“当时”,最后“设想”抒情。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范例3 试分析《愚溪诗序》的思路结构与主题思想。
译文:
(1)灌水的北面有条溪,向东流入潇水。有人说:冉氏曾经居住在这里,因此称这条溪为冉溪。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技能命名它,所以叫它染溪。我因愚而获罪,被贬到永州。我喜欢这条溪水,沿溪二三里,找到一个风景特别好的地方,定居在那里。古时有愚公谷,现在我家在这条溪水旁,溪的名字没有确定,当地的居民,还在为它的名字争论不休,不可以不更改,所以改叫它愚溪。
(2)愚溪边上,买了一个小丘,叫愚丘。从愚丘向东北走六十步,有泉,又买下来拥有了它,叫愚泉。愚泉共有六个孔穴,都出自山下平地,泉水向上冒。泉水汇合后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是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水沟狭窄地方,形成愚池。愚他的东面是愚堂。它的南面是愚亭。愚池中是愚岛。嘉木怪石相互交错,富于变化,都是山水中奇异的,因为我的原因,都用愚来称呼它们,使它们受屈辱。
(3)水,是聪明智慧的人所喜爱的。现在这条溪惟独被愚所辱,为什么呢?大概它水流很低,不可以用来灌溉,水流又急而且水中有很多高起的石头,大船不能驶入。水流幽远又浅又狭窄,蛟龙不屑居住,不能兴起云雨,没有对世上有利的地方,恰好像我,既然这样,那么使它屈辱,以愚称之,也就可以了。
(4)宁武子在国家无道时就变成了愚人,这是聪明而成为愚人;颜回终日不提出不同意见,这是明智通达而成为愚人。这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愚昧。现在我遭遇的是在有道之国却违背道理,违反事理,所以凡是愚昧的,没有比得上我的。这样,那天下没有人能与我争这个愚溪,我能专有并可以命名它。
(5)溪虽然不能有利于世,但善于照彻万物,清澈秀丽,水流能发出金石般悦耳的声音,能让愚昧的人眷恋喜爱,以此为乐而不愿离开它。我虽然不能与世俗随合,也很能凭舞文弄墨而自我安慰,洗涤万物,包罗各种事情,而没有什么需要回避的,用愚拙的言辞来歌咏愚溪,则茫茫然不违背其物之理,昏昏然与与愚溪同在。超越天地尘世,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寂寞寥远而没有人了解我。
(6)在这种心意下,我作了《八愚诗》,记在溪边石头上。
分析:
全文400多字,委婉曲折,抑扬顿挫,借小序倾诉自己的遭遇,是一篇寓意深远的佳妙之作。第1段记叙“愚溪”得名的由来。先写实有此溪,交代溪水的地形方位,再写溪名无定,为下文定名提供根据和缘由。第2段以“愚溪”为中心,以“愚溪”为中心,记叙“八愚”的命名,紧扣诗题。第3段先借孔子《论语》中智者乐水之说,转笔议论溪之不适于用,依次说出“独见辱于愚的原因”。第4段引《论语》中宁武子“智而为愚”,颜子“睿而为愚”来衬托我的“愚”,最后归结到溪水的命名上。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先从溪和人两方面说,然后合一。写溪水由上文的贬溪转入赞溪,写人由自贬而转入自慰。最后将自己与溪水合说,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末尾一句点题作结,归到序诗。
解答:
第1、2段自叙,“愚溪”及其“八愚”因我而得名;第3、4段自贬,“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因我清明而愚;第5段自慰,从清溪本色转入“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愚溪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化身,人们由愚溪的“见辱于愚”,自会想到作者故作旷达而以“愚”人自居,他对贤愚颠倒的现实是多么愤恨。
解题方法链接
《愚溪诗序》以“愚”字贯彻始终。时写愚溪,时写“愚”人;写愚溪之景,抒“愚”人之情。作者把牢骚不平隐含在写景叙事之中,辞语用意虽十分怨愤,但并没有显露一点痕迹。序中首段叙述愚溪得名的由来,顺笔交代“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的经历。第2段紧扣诗题“八愚”叙述愚溪八景的方位和其他特征,点明八景称愚乃“以余故,咸以愚辱焉”。第3段进一步说明何以“是溪独见辱于愚”的原因,引出第4段“凡为愚者,莫我若也”的一番议论。作者自言“无以利世”,又于第4段引宁武子、颜子作陪,一味责己之愚,反话正说,沉痛至极。第5段由“溪虽莫利于世”却自有清溪本色转入“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继而写到作者创作八愚诗时,精神意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使结言落在《八愚诗》上。
范例4 《前赤壁赋》通过怎样的思路结构来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译文:
(1)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慢慢运行。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2)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我们唱道:“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我的情怀,多么深沉啊,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吹洞萧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着。箫声呜呜呜的。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蚊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愚溪诗序》学案导学一(柳宗元)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愚溪诗序》解读 (柳宗元)
- › 《愚溪诗序》学案导学一(柳宗元)
- › 巧用背景 化难为易——教《愚溪诗序》一得(柳宗元)
- › 愚溪眺雪(《愚溪诗序》)
- › 《愚溪诗序》朗读 (柳宗元)
- › 《愚溪诗序》
tag: 柳宗元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一同步辅导 推荐
- ·《闻一多名作欣赏》·谢罪以后
- ·徐志摩<爱眉小札>:爱的全体验
- ·快速筛选文章信息
- ·徐志摩名作欣赏《泰戈尔》
- ·读《伊索寓言》——启发学生认识生活真
-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参考
- ·试论《呐喊》、《彷徨》的艺术风格
- ·《物种起源》导言——达尔文
- ·由对《荷塘月色》的问题整合谈高中语文
-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初唐四杰研
- ·悼志摩(林徽因)|再别康桥|徐志摩
- ·《鸿门宴》通假字(全)
- ·《闻一多名作欣赏》·纳履歌
- ·神话诗人——海子
- ·论语做人格言
- ·情和理(庄子)
- ·侧看庄子:古老阅读的现代体验
-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同志答路透社记者问
- ·毛泽东诗词选
- ·读《毛泽东诗词集》杂想之六
- ·毛泽东的诗|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 ·感怀《大堰河——我的保姆》
- ·花未眠板书设计
- ·高一(上)语文期中试题
- ·里尔克传——第三章 萨洛美和俄国
- ·论语别裁
- ·微子篇第十八(论语)
- ·《我有一个梦想》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