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愚溪诗序》学案导学一(柳宗元)

《愚溪诗序》学案导学一(柳宗元)

浏览次数: 77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愚溪诗序》学案导学一(柳宗元),
(3)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旗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邀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多有所得,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4)我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时间)的流逝就如同这江水,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加和减少。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拥有它们,而无人禁止,使用它们,则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同你们能够共享。”
(5)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了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分析:
  第1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寡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3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事。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4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宇宙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5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飘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解答:
先写夜游之乐,即第一段;次写乐极悲来,即第二三段;再写因悲生悟,即第四五段。通过这三层内容,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解题方法链接
重点是第4段内容:通过辩论,表现作者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对生活旷达乐观的态度。
  范例5 《前赤壁赋》中“客人”之悲是由哪些方面的感触而产生的?赋为什么写“客人”的生悲?
(1)“客人”之悲是由如下三个方面的感触而产生的。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2)《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悲愁,而又自解悲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解答:
“客人”由古代英雄人物、江水无穷联想到现实处境,自然生悲,既悲人生渺小,又悲无功无业。“客人”生悲实为下文议论蓄势。议论分三层递进,一是人生虽短但又与天地万物为一;二是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不足为念;三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其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佛老思想;从而透露出作者内心的痛苦。
解题方法链接
 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纪:通“记”。)


2、古今异义:
   灌水之阳有溪焉。(阳:河流的北边,山的南边。今常用义为太阳,日光。)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可以:古义“可”,可以;“以”,用来,译为“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表示许可。)
   能使愚者喜哭眷慕,乐而不能去也。(去:古义“离开”;今义常理解为与“来”相对。)


3、一词多义:
(1)名之以其能。动词,命名。
   而名莫能定。 名词,名称。
(2)或曰:冉氏尝居也。动词,居住。
   得泉焉,又买居之。动词,存,积蓄。
(3)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动词,好象。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名词,万物。
(4)愚泉凡六穴 共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所有
(5)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因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用
   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凭
(6)灌水之阳有溪焉  助词。
   得其尤绝者家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
   予得专而名焉 代词,它。
(7)东流入于潇水。到
   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对于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在
(8)灌水之阳有溪焉  结构助词,的
   土之居者,尤齗齗然 助词,不译。
   故谓之染溪。 代词,它。 

4、词类活用
  东流入于潇水。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故姓是溪为冉溪。 名词用作动词,起名。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朝东北。
  得其尤绝者家焉  名词用作动词,安家。
  然则虽辱而愚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愚命名”,把……叫作愚。
  名之以其能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名词用作动词,包罗。
  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名词作状语,向上。
  咸以愚辱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探究活动

  1.柳宗元写景名篇鉴赏。
  2.从《愚溪诗序》和《永州八记》看柳宗元山水散文的艺术风格
准备
  1.自愿结组(4~5人为宜) ,自愿选题或自拟题 ,选出负责人,做好分工(每人均有事做。)
  2.带着问题查找资料,做好资料索引和摘抄。
讨论
  1.同组讨论,将各自查找到的材料汇总,遴选,分类编组;各自阐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允许有异议,讨论达成共识。
  2.异组讨论,对他组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组稿
  形成文字,准备汇报,形式自定。
成果展示
  其间可对同学的发言质疑或发表看法,形成互动。

比较阅读
  1.比较本文和《兰亭集序》的相同之处。
  都有景物描写,都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2.比较本文和《祭十二郎文》在抒情方式上的区别。
  本文托物兴辞,寓情于景。《祭十二郎文》的抒情不拘常格,如泣如诉,自由抒情,感情诚挚,催人泪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愚溪诗序》学案导学一(柳宗元)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柳宗元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