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红楼梦》怀古诗新解之"赤壁怀古"

《红楼梦》怀古诗新解之"赤壁怀古"

浏览次数: 40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红楼梦》怀古诗新解之"赤壁怀古",
第四句,无限英魂在内游。英魂无法直接判定为物元。根据红楼梦中宝玉几次关于化灰、化烟的说法,把生命机体消失后的灵魂与飞灰、飞烟等同起来。而且魂、灰同音。这样用谐音方法,可以把英魂读成烟灰,或者以其意解为飞灰。飞灰在内游动,说明俗物有内外之别,即俗物不仅有底盘而且有顶盖。
综合赤壁怀古诗特意指明所有的物元性质和特征,可能断定所隐喻的俗物,必属火炉种类。再三查验其细节,皆一一吻合。但是火炉种类甚多,范围太泛。必有品种专指,方能符合作者的意图和要求。也才能说服自己并让别人信服。
为此又回到红楼梦著作中,专门记录有关火炉的种类及其用场。因贾府生活是满汉文化的混合拼盘,为亲见满族生活习惯用具,也曾到沈阳清故宫细看其文物展览中火炉种类,其中有专为取暖用的各种手炉、脚炉等,造型小巧;有底有盖并有通风之孔,得到很多启发。
后来再次研读赤壁怀古诗时,发现“徒留名姓载空舟”句中的徒字是唯一与火炉品种相关的关键字。因为“徒”有多义;不只作空的、白白、仅仅讲,还可指正在学习或有某种信仰的人,如学徒、信徒等。如果可以把徒作为人理解,不用手怎么能够留住这个俗物呢?而且什么样的俗物能够用手留住呢?答案已呼之欲出。因为徒手词常见,当仿照红楼梦中使用过的猜谜射覆方法,把徒字射为手字时。那就完全可以肯定赤壁怀古诗的谜底俗物,是火炉的一个亚种,手炉了。
到此,所有的猜想和证据,都得到了兑现。即使其中有魂灰谐音和徒手射覆两条,属于选择性技巧,有一定偶然性。但这里的偶然性,是处在多种必然性的交叉点上。因此可以相信寻它千百度的谜底,就是手炉。
前面曾试探分析过赤壁怀古排在十首怀古诗首位的用意,是因为赤壁怀古诗通过对赤壁战役的感怀,提示了一条非同寻常的哲理总纲。如果所隐喻的俗物谜底,恰恰是手炉,而不是其它任何东西。那么手炉是否能在基本神妙要义上浓缩显微这个哲理总纲呢?如果这个哲理总纲就是红楼梦创作的旨义总纲,那么手炉作为一种写作道具,能不能在红楼梦著作中巧妙而又清楚的点示出来呢?
第一个问题,实在找不到资料的支持,只好以常理推论。第二个问题需要真凭实证,将单立章节去探求。
手炉是火炉的一个亚种,先从火炉说起。
火炉在人类生存、进化、发展过程中,立功甚伟。不只是增加了食物种类,扩大了营养来源。还冶炼出各种金属,助进了生产力发展;烧制出陶瓷、砖瓦等日常用具和建筑材料。
火炉的伟大作用,使一些人产生了违背天理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如贪财的人奢望火炉能化石为金,而贪生的人则奢望火炉能烧炼出长生不老丹。这当然是邪魔外道,是邪气对天地正气的侵袭。结果是邪道不仅不能得逞,反而使方士们接触和发现了化学现象,推进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即使十分通俗到如孙悟空在太上老君八卦炉中烧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的例子,不是未伤一根毫毛,反而炼就了一付火眼金睛,能看透妖魔,识别正邪么。可见神话也不能违背火炉的天理。
区区手炉作为火炉的代表,竟能生动地、传神地揭示赤壁怀古诗所蕴涵的哲理,妙灵相通,相互印证,浑若天成。真不知谁为云?谁为龙?
迄今人们谈论人生经历时,总是爱用磨练、锻炼这样的词。企望人生在火炉中熔炼一番,除去私欲残渣,发扬正气精华。一旦达到炉火纯青时,即可进入思虑清纯,洞明天道,技艺精湛,功德圆满之理想境界。
还有甚者,当一个计划,一个方案出台时,人们爱用出炉这个字眼。即指任何一个权力和智囊中心,提出计划和方案时,首先在炉内天地中,运筹权衡,反复炼制。一旦出炉,小则撑握先机,改变形势;大则改天换地,扭转乾坤。这里当然有顺天道,逆天道之别,同样有正邪之分。
手炉这个俗物谜底,好多人看不上它,但是它有丰富的内涵,使人联想不尽,它的显微性、象征性、点化性很有说服力。是其它东西代替不了的。不过要完全证实它,还得见见真章。



手炉作为一种写作道具,在红楼梦著作中多次出现。现举出两个例子试探分析一下,看看能给读者们什么样的启示,顺便思索,品赏一下,作者所缅怀的红楼往事有何等样的深味。
1、第一个例子在第六回。即小小人家乡村老妪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费了一番周折,见到了荣国府当家的凤姐儿的场景。这是红楼梦正传的开场画面。请细看原文:
“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统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炷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坑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风姐儿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
在这一段文字中,除了感受到豪华服饰,富贵气派,以及豪门当家者的排场和声势外,还会有什么发现吗?有没有春秋笔法?能不能揭示出凤姐掌权的正邪本质?仅凭文字,一般人会认为这简直是肆意穿凿,无中生有!但脂批却不放过,偏要读者再三思索。
在“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一句侧批是“至平实至奇,稗官中未见此笔”。不是一般的奇,是至奇,别人没有写过,就能证明是至奇么?句后夾批是“这一句是天然地设,非别文杜撰妄疑者”。断然否定随意杜撰,随手妄拟之说。天然地设则说其循天理而出,据实际而来。
在“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地问道”此句侧批是“此等笔墨,真可谓追魂摄魄”。板儿在场,百般不肯作揖,未见落魄。刘姥姥照样哭穷,也未丢魂,那么是追谁之魂,摄谁之魄?
当初真难以想到,脂批的信号竟如此曲折地延伸到赤壁怀古诗,而且只有解开了谜底,才能破解。信号一接通,自然真相大白。原来放在凤姐身边的手炉,象征他不只是一个普通管家,而是贾府内掌握乾坤的实权主帅,是既有后台,又有主将,既有军师,又有先锋的一支完整大军的主帅。可惜她所效力的是逆天道,反造化的邪恶势力。再看凤姐儿不经意地神情和动作,用铜小火箸儿拨手炉内灰,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当你知道炉灰象征的是英魂这个隐喻时,就很清楚刻划出了凤姐儿只手拨天、玩弄人们命运于手掌之上的邪恶真面目。
凤姐聪明才智过人,生来未必不禀赋天地正气,且有若干表现,但由于她不能抵御邪气侵袭,由正转邪,不能自拔。是由于环境养化?权力腐化?还是自身异化?只能读者自己判断了。作者在凤姐正式露面场合,用至奇至妙的春秋笔法,点明其本质,余味深长。
2、第二个例子在第八回。宝玉去薛姨妈家看望宝钗,是红楼梦揭幕的大场面。即是金锁和宝玉第一次成双出现,又是皆癞头和尚所赐之八字俗文,应时成对;既是冷香动意,又是暖酒化心。孤伶伶的黛玉摇摇而来,面对铺天盖地的黑云压城局面,她只有一掬真情的天尊至宝。且看她如何应对?如何驰城逐堑?请看一段原文:
“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环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她: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你会感觉到黛玉的机智聪明和灵牙利齿,但你解不开脂批再三提示的胸内有何种丘壑?很有可能被第八回标题诗中的半含酸所骗。被通常认为黛玉小气的俗见所误。
如果和赤壁怀古诗的手炉谜底联系起来,思考黛玉怀抱手炉形象。你会突然感到黛玉的形象高大起来。在面对有强大无比的后台,又如此全副披挂,如此精锐的强敌,又在如此激烈的接触战中,黛玉怎能不应是怀抱乾坤,胸藏百万神兵,英勇无比的主帅呢!你看她快刀如风,所向披靡的威势;你看她反客为主,旁若无人的气魄,抿嘴冷笑间,不只和尚道士,就是皇帝老子也不在话下。
一个弱女子,竟有这样惊天动地的大无畏精神,除了凭借天地造化所禀赋的纯净真情外,还能找出别的答案吗?
赤壁怀古诗的谜底手炉,在红楼梦开场的两个大场景中,就这样给读者点示出两种力量的两个主帅。凤姐和黛玉两个人同样的绝顶聪明。同样的才智过人。一个手炉拨灰,猖狂弄权,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一个怀抱手炉,坚守真情,宁死不屈,赢得了三山独立名。两个主帅之间的对抗,并不仅仅是风平浪静的心计较量,而是在众多领域里表现为世俗权势.世俗偏见对人生真情.人性觉醒的摧残与扼杀。当然也存在坚守人生真情与人性觉醒的殊死抗争。可以说这种对抗,几乎遍布在红楼梦整个著作的主要脉络中。很有可能,这就是红楼梦文学艺术持久魅力之所在;是红楼梦哲理文化永远发光的光源。因为维护人类天性真情的艰难抗争,寄托着人类发展、进步的希望,也体现着宇宙造化规律不可违背的客观要求。
古代哲人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始终未有结论。因为在社会人范围,用充满世俗偏见的善恶标准去衡量评定世俗化的人,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如何说得清楚呢?今天人们的认识提高到宇宙造化的高度时,发现世俗的善恶标准,即使在动物身上也常常碰壁,大翻个儿。而不得不思考并承认宇宙造化禀赋于人的天性真情的正当性,合理性及其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红楼梦》怀古诗新解之"赤壁怀古"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