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红楼梦》怀古诗新解之"赤壁怀古"

《红楼梦》怀古诗新解之"赤壁怀古"

浏览次数: 40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红楼梦》怀古诗新解之"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在求解赤壁怀古诗的涵义时,很自然联想到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词。试作一番比较,不会影响“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声誉,及其“词祖”的历史地位。但却有助于对红楼梦赤壁怀古诗诗义的诠释和领悟。
两者相同或相似之处:
1、两者都是去探访赤壁战役的赤壁遗迹而兴感述怀的。
2、两者都未能亲眼看到赤壁遗迹。苏词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显然是听别人说的,他看到的只能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江景。而曹诗的“赤壁沉埋水不流”则坦白承认了看不见赤壁的怅望心情。
3、两者都是乘舟前往探访的。苏词的“一樽还酹江月。”显然只能是乘舟者才可能有的豪举雅兴。曹诗的“徒留名姓载空舟。”说明了看不见赤壁真容后,赤壁名姓只能存留在乘舟者的心中或口上,还不是载空舟么。
我们寻找出共同点,是为了更加清楚地欣赏苏词和曹诗的不同意境和不同特色。
苏东坡和宋朝大多数知名文人一样具有国势衰微的心理重负。当他发出“大江东去,浪陶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极富哲理的历史浩叹时,他仍然超脱不了渴望追求风流人物英雄业绩的时代情结。他十分向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种无与伦比的胜利者的气度和心境。即使是早生华发,他还是要求千古江月为他的壮怀作证。
这样,个别就成了一般,苏词完整而深刻地表述了我国多数文人超时空的共同心声,也就形成了弥久弥坚,不可动摇的民族精神传统。
曹子的赤壁怀古诗,当然要另选主题,再创新境。我们知道,曹子生平所处的环境,是清朝盛世,虽然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像铁铸一样发展到极致,但那已是延续近两千年封建统治的回光返照,内里百病丛生,矛盾重重,什么人物,什么方法都难以收拾了。只有亲历其境像曹子那样的大智者,才能洞穿其底细,识透其腐朽。
在曹子的怀古诗中,你再也寻找不到对任何风流人物的追求和寄托了。而且无意区分一时的胜利者和失败者,他们统统和普通战士、芸芸众生一样,成为在人生旅途中游历一番的英魂。
当然他也不看重历史事件的作用。即使在他专门寄怀赤壁战役的怀古诗中,他用的是“喧阗一炬悲风冷”“徒留名姓载空舟”这样含有否定性的诗句。
人所共知:赤壁战役在军事上是以弱抗强,以少胜多的著名经典战役,而且是奠定三国分立局面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略决战。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是放到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放到是否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天秤上;审视赤壁战役的历史作用,评说衡量其功过是非,就不那么容易了。虽然能举出种种正益和负损例证,也曾进行过治乱之争,分合之辩,到头来也还只是个霸权分割和王朝更替。
历史的哲理就是这样销蚀掉,不只是赤壁战役,还包括许许多多历史事件附加的声誉和光彩。那么,如何解释人类社会历史总是在进步、发展这个客观事实呢?是什么力量推动历史前进呢?曹子在诗中指定为无限英魂。
用无限这个哲理概念和英魂这个历史概念,并把他们结合起来,组成了个新颖而又深奥的词语,很值得品味。因为他能包容所有应当包容的部分,也能分离所有应当分离的部分。
作者在第一回中,借贾雨村与冷子兴的议论,对无限英魂下了个一般定义:凡秉天地之正气者,不论是圣哲王侯,还是草莽匹夫,都应属于无限英魂范围。而秉天地之邪气者,不管你名声多么显赫,怎样狂霸一时,也都排除在无限英魂范围之外。这当然是极端地划分,实际上存在着正邪消长的中间状态。如书上所说:天地正气遇到邪气侵袭,互不相让,相互博击时秉赋于人,这人就成了亦正亦邪的过渡状态的人,而且数量很大,比比皆是。书中所列举的人物,大多是风流名士,应该是在正邪两气博击掀发、发泄一尽的过程中,正气压倒邪气的人,推理还应该有数量不小的邪气压倒正气的人。
作者在短短的赤壁怀古七言绝句诗中,竟隐含着人生哲理,社会历史哲理以至于宇宙哲理这样的大观点,大道理的启示。如此我们才初步弄懂作者为什么郑重其事把赤壁怀古诗谜排在十首怀古诗谜首位,又为什么把十首怀古诗谜精心配置在原著中间位置的非同一般的用心了。
作者在赤壁怀古诗中是不是敞开心扉,取诸怀抱,透露出创作红楼梦过程中的哲理思考和旨义构思呢?关于这个问题是,几乎所有的名家都发表过见解和议论。但始终未取得一致。有趣的是,凡是关于红楼梦哲理和旨义的探讨,可以举出红楼梦所有可能成为证据的言论。偏偏就是不分析十首怀古诗,特别是赤壁怀古诗。实在令人费解。这恐怕就是直到今天还得不出令人信服的、共识结论的一个原因吧!
如果用赤壁怀古诗的一般涵义,观察一下历史:生生灭灭,起起倒倒,今日一个皇帝,明日一个皇帝;今日一个霸权,明日一个霸权;今日一个豪门,明日一个豪门。真是兴也忽焉,亡也忽焉。只剩下无限英魂的一些闪光亮点和他们的创造遗迹。
作者在红楼梦中剖析一个家族的盛衰兴亡,是不是以具体实例明证这个历史哲理呢?是不是在更高的哲理层次上把握其创作红楼梦的进程呢?看来还需要深入探究。
作者在红楼梦中塑造了数百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如何区分正邪、辨别善恶?用阶级分析方法,有简化之虞;凭个人好恶,又没有什么规矩。用秉赋天地正气和天地邪气区分,但是谁人能讲清楚何为天地正气?何为天地邪气?书上借贾雨村与冷子兴议论之口,只不过举出一些例证,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也还是根据人的一生所作所为,举出若干个盖棺论定的例证。是故对普通众生的正邪区分,常各据势利,各执其词,众说纷纷,莫衷一是。
作者和所有文学艺术名家一样,是用典型环境塑造典型性格的,是从人的世事、人情经历中的行止见识来表现人的真性情,真面目的。作者生怕别人陷入世俗偏见,不能识别他所推崇、赞赏的人物。在书中作者先后提出了几条界标:
首先是不说仕途经济之类的混账话。十年寒窗、考取功名曾是封建文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唯一出路。但这条力争如何做封建统治奴才的道路,不只是蒙蔽真知,而且最能禁锢和扭曲人们的天性真情。作者让宝玉形象,坚决反对仕途经济。没有非凡的大见识,谁能树此界标。
其次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在男权盛行的封建社会,男人常浸泡在世俗名利的污泥浊水中,自然近墨者黑,红楼梦中男人形象确实难得找出几个干净的,而且女儿出嫁后,也常被染被污,由正入邪,由真入俗,变坏了。作者不得已用此观点辨别正邪。切勿当作幼儿戏语。
其三是太虚幻境那付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有无和真假从来就是哲学和科学探索不尽论证难明的范畴。作者开头就要求读者阅读红楼梦时,一定要进行有无和真假的分析和思辨。意在引导读者不要把假语当真言;不要把假象当实质。至于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何处为有?可处还无?只能靠读者自己心领神会了。
人生一世,自主范围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大。经历一番梦幻也罢,经历一番磨难也罢,能坚守天性真情,就能始终地如同金子一样闪光,成为无限英魂一分子。如果经受不起摧残和邪恶引诱,自愿或被迫扭曲其天性真情,那就只能沦落为社会历史的沉滓了。
以上这些说法,能否站着脚,事关重大。即作者在赤壁怀古诗中是否透露了创作红楼梦的哲理总观,最为令人惊异的,是作者在红楼梦著作中逐步把这个哲理总观明示为尊重和维护宇宙造化规律这样十分新鲜而又十分深刻的命题。今天研究这个命题的哲学家,方兴未艾。很有可能这个命题是正在进行的哲学革命的先导和主题。



在猜解赤壁怀古诗谜底时,需要坚持在引言中所说明的三点要求;其一,因为赤壁怀古诗与红楼梦创作密切相关,那么赤壁怀古诗所隐喻的俗物谜底,必然与红楼梦创作过程相关。那个俗物一定存在红楼梦中较为重要的人物形象周围。其二,那个俗物一定能够具体而细微的显示和点化作者对赤壁战役这个历史事件的感怀和玄思。其三,那个俗物一定还能点化和启示红楼梦中某些重要的场景和情节,那是作者特意缅怀的往事。你必定会得到新的感受和领悟。
这三条是出自红楼梦著作中的提示而推想的,猜解谜底时不应该忘记这个方向和思路。
下面我们首先对组成俗物的物元的性质和状态进行分析。
第一句,赤壁沉埋水不流。提出了赤壁和水两个物元。那个赤壁战役的赤壁,显然是经火烤过,其色发红,先是石头质地而后不断风化的泥沙岸壁,而且处于沉埋状态。另一个物元水是处在不流动状态,可解意为赤壁日久天长已被泥沙堙没,远离江流而不存大水流动的现象了。遍寻红楼梦著作中各种俗物,唯有炉灶的壁衬,是被火烤过,其色发红。十分巧合第一句诗的物元提示。
第二句,徒留名姓载空舟。因为名姓指代赤壁无疑,所以也有赤壁和空舟两个物元。其意为沉埋的赤壁在空舟形状的底盘之上。也就是说,装有赤壁式炉衬的炉灶,具有舟形的底盘。
第三句,喧阗一炬悲风冷。这里有火和风两个物元。赤壁战役的喧阗一炬,因时令东风之助而功成,却又经受不起历史巨风的清扫。俗物的喧阗一炬,因有冷风之助而得势,却仅为了抵御自然之风冷。选用悲字是两相宜的。

[1] [2] [3]  下一页


《红楼梦》怀古诗新解之"赤壁怀古"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