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国民性神话”理论——兼评刘禾对鲁迅形象的扭曲
影响到他。某些地区,有时似乎所有的人都睡着了,好像狗熊冬眠一样。大
家规律地在夏日午后的头两个小时,不拘地点,依本能睡着。在这季节,午
后两点的静寂可比午夜两点。对于劳工阶级和很多其他的人而言,睡觉的姿
势无关紧要。设想在中国找一百万、一千万的人来作下列考试,是毫无问题
的:试验他们躺在三轮推车上,像蜘蛛一样头朝下,张大了嘴含着苍蝇,是
否睡得着。
刘禾说:“这个段落很能代表斯密思的笔调,他在语法上使用现在时态和‘中国人',这个全称来表达‘真理’,描述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的本质差异。睡眠,一个人们共同的生理状态,在这儿被用来描述文化差异,而其意义早已被西方人优越的前提决定。这儿要紧的,不是描写错误的问题,而是语言所包含的权力问题。”刘禾还认为,文中轻蔑的比喻,表现了明教士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和他与中国仆人间的阶级差异,他正是从自己或他人与中国劳动阶级之间的不快经验取材、并利用这种价值差异来建立“中国国民性”的理论的。
对于没读过《素质》的读者来说,刘禾的这段引文及分析,很能使人产生共鸣,进而认同她的国民性神话理论。不过,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尽管明教士这里的语气和比喻确实含有轻蔑劳动者的色彩,属于《素质》中容易引起反感的内容之一,但刘禾这里的分析却纯属上纲上线。
查国内新近出版的秦悦译本《素质》,明教士有关睡眠的描述开头一句是这样的:“关于睡眠,我们在此之前已经说明了一些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同样有区别。”[11]其中并没有关于“中西基本大分岐”的意思。由于没有原版可对比考证,我无法考证哪种译法更准确。退而言之,即使刘禾的译文是正确的,也得不出明教士是在描述中国人与西方人本质差异的结论。因为就在这一节中,明教士罗列了一系列中国人对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麻木不仁”的事实——不会体育锻炼、不强调空气新鲜、忍受病痛等等,有关睡眠,只是并列的一种而已。同时,他还指出当时中国人面临的磨难:“任何一个地区都有相当比例的人经常处在死亡的边缘,这就是他们社会生活的条件。雨水略少,就意味着成千上万的人要饿死;雨水稍多,又意味着他们的家园将毁于洪涝,对此只能听天由命。”“‘眼睁睁地忍着’,这正是这个民族最值得注意的现象之一”[12]。由此,读者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时中国人对现代文明的麻木,是生活环境逼迫造成的,与阶级和种族毫无关系。再看看鲁迅笔下的阿Q,不是头上还生着癞疮疤吗?阿Q的形象,如果上起纲来,比明教士的描述恶毒的多了,那简直是在“肆意丑化贫雇农”!
实际上,今天在中国西部落后的农村,明教士所描述的这种情景还依然存在,有些甚至更为严重。据报载,广西某县领导率领干部下乡住进农户家里,竟夜不成寐,因为各种爬虫在铺上横行无忌!但当地农民却夜夜都睡在这样的环境中。相比之下,几个苍蝇飞舞又算什么呢?不知刘禾是否认为国内这些“现在时”的报道也是“国民性神话”的歪曲和虚构呢?
7还有所谓“面子”问题。刘禾认为,这也属于明教士臆造的国民性话语霸权[13]。说只有中国人讲面子,肯定是不对的,刘禾对此质疑是有道理的。但重外在面子、死要面子、要毫无价值的面子,却是国人迥异于欧美人的“根性”特征,这决非明教士的捏造,也不是鲁迅笔下阿Q的演义,而是至今仍存在于普通百姓甚或人文学者身上的事实。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曾提及余秋雨例子。有人抓住余秋雨在文革中的行为不放,要求余忏悔。余应不应当忏悔,是一个价值观念问题;但余在文革中的实际表现,却是个事实确证问题。余秋雨自认为清白(已有材料证实,余确实无大问题),却拒绝澄清后一个问题,并以这样一段妙论做辩护:我身上肯定没有伤疤;但有人让我当众脱衣服验证,这个动作比有伤疤还糟糕[14]!余秋雨这个比喻太生动了,生动之处在于,他将直面读者辨明事实的过程,视为当众脱衣服;何为当众脱衣服?就是大掉面子!这表明余秋雨在思想深处对丢“面子”的恐惧。(类似的情况如果放到西方学者那里,我想,他宁肯选择当众“脱裤子”,也要辩明真相;歪曲掩盖真相,才是最大掉“面子”的事情)。只要我们留意,生活中这样鲜活的例子太多了。读者不妨读一下当代学者易中天先生的《闲话中国人》。他对“面子”的论述极为精彩,并获得读书界的广泛共鸣。而这,恰好也证明了“面子”问题的当代性。
因此,刘禾将阿Q、将鲁迅对阿Q“面子”的生动描写,都归于明教士的影响,认为“虚荣、可怜、可笑,加上最糟糕的夸张和戏剧化,阿Q的举手投足似乎吻合斯密思对中国人爱面子的描述”,这既贬低了鲁迅的意义、抹煞了“阿Q”的典型性,也大大抬高这位美国传教士的身价。就明恩溥这样一本说不上深刻的《素质》,竟能催生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能影响数代国人的文化行为特征,那他不真的成“神”了吗?
实际上,刘禾的国民性神话批判,表面上是为了维护民族的自尊,内里也正浸透着某种阿Q精神、掖藏着一种“面子”意识。因为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明教士这些描写让她感到丢人了,所以才象阿Q老祖那样讳疤忌亮并义愤填膺。如果明教士尽说中国的好话,说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照亮欧美的灯塔之类,那刘禾肯定是要击掌共鸣、拥而赞之的(刘禾对《白银资本》的肯定便证实了这一点)。但问题是,碍于面子,阿Q主义地掩饰某些负价值存在,它们就不存在了吗?中华民族就振兴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象给母亲治病一样,我们请一位医术高明的好西医,目的是希望他能确诊病情、治病救命,至于其态度是否谦恭并不紧要[15]。如果这位医生故意掩盖病情,或者恭维说咱妈的结核病灶灿若鲜花,那才十恶不赦呢!
正是基于这一立场,我十分钦服并赞同鲁迅的立场和观点:他对当时那些一个劲地恭维中国的人,总持怀疑态度,要人们提高警惕,因为他们想让中国就此腐烂下去,变成他们的“人肉宴席”;反之,“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捧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16]我想,这正是鲁迅生前多次提及并在临终前依然要向国人推荐《素质》的原因罢!
8当然,在刘禾看来,鲁迅是受蒙蔽者,没能看出明教士的险恶用心。而刘禾一眼看穿了,在《素质》结尾处,她找到明教士这样一段话:“为了改革中国,性格的本源必须被伸入和净化,良心必须登上宝座,不能像日本的天皇一样,被幽禁在宫殿里。”[17]译文似通非通,疙疙瘩瘩,莫名其妙。且看刘禾的翻译与批判:“他的动词可以轻易翻译成帝国主义行动:伸入即侵入,净化即征服,登上宝座即夺取主权。”经刘禾这一揭露,读来确实令人不寒而栗!如果套用“文革”话语表示,这明恩溥之“狼子野心何其毒也!”“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找来秦悦译本一对照,又大错了。这段话原来是这样的:“要改革中国,就一定要在素质方面追根溯源,一定要在实际上推崇良心,不能再像几位日本天皇那样把自己囚禁在皇宫里。”[18]再结合前后文读下来,其意思很清楚,即明教士在这里主张用推崇良心方式来提高国民素质。当然,他并不掩饰自己广播基督教的动机,但却绝无侵略者的阴谋。在当时的殖民语境中,明教士如果要煽动什么入侵行动的话,是根本不需要曲笔的。真正怀有“阴谋”的恰恰是刘禾自己。掌握跨语言书写优势的刘禾,特别强调语义在翻译中的流变,但她却在这同一篇文章中,悖逆自己的主张,偏偏拿这“不透明”的“译文”大作“
质疑“国民性神话”理论——兼评刘禾对鲁迅形象的扭曲
tag: 鲁迅 神话 国民性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 ·勾引是一种幸福的沉醉——赵鑫珊所说的
- ·戈多·等待·戈多|贝克特|等待戈多|
- ·杜甫简介
- ·也谈阿Q
- ·“精神胜利法”是阿Q寻找精神家园的方
- ·以变说变[《变形记》教学札记]
- ·说“木叶”探究活动
- ·杜甫律诗五首
-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节选)
- ·《杜甫律师五首》教学设计示例(一)
-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 ·李白书生气
- ·美学与艺术略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
- ·替阿Q挽回点面子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参——
- ·守护月亮的树__忆庄子
- ·晚年冯友兰
- ·我读寒山寺|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
- ·林庚
- ·《阿Q正传》何以跑进了《彷徨》
-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 ·这个阿Q令人作呕——评电视剧《阿Q的
- ·鉴赏《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 ·《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
-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