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综合辅导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权威解读江苏首部《高考说明》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权威解读江苏首部《高考说明》

浏览次数: 95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标签: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权威解读江苏首部《高考说明》,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权威解读江苏首部《高考说明》

     本月中旬,江苏首部《高考说明》将和全省49万多名高考考生见面。在这部说明即将面世之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请他为广大考生和家长详细解读这份倍受关注的《高考说明》。

  考试说明是政府文件

  这位负责人指出,每年高考试卷题型、范围各是什么,难易题所占百分比各是多少,教育部都会发布一份《考试说明》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解答。从2004年起,教育部授权11个省开始实施高考试卷自主命题,到今年为止全国共有16个左右的省自主命题。为了适应各省自主命题的需求,给各省自主命题留下空间,不给各省自主命题设下太多的限制,教育部考试大纲也开始变化,内容由“细”变“粗”,名称也开始改名为《考试大纲》。江苏在2004年成为首批自主命题省份后,命题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不因为实施自主命题,考试内容“大变”让学生摸不到头脑,给中学教学带来不利影响,两年来的江苏高考自主命题一直遵循“平稳过渡、学习为主”的方针,考试内容和形式一直和全国统一命题相衔接。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指出:“考试说明是教育部考试大纲的补充,是政府向社会发布考试信息的权威文件,是避免考生因为信息不对等而影响高考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针对目前社会上各种猜题行为,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指出,考试说明是目前江苏高考最权威的文件,社会猜题行为不足为信。

  2008年命题思想将部分体现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2008年高考在即,2008年高考方案也倍受关注,此次发布的考试说明的指导思想与2008年高考命题思想有着平稳地衔接。2008年高考命题的部分思想将在今年和明年的高考中有所体现。此次专家们在编写高考说明时遵循了“三个一定”原则:有一定的区分度,有一定覆盖度,有一定的时代感。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命题时必然“有一定的区分度”;为了对中学阶段按纲学习、按纲施教的师生的尊重,避免应试教育的出现,“有一定的覆盖度”也是必然;学生不能死读书,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情,要融入江苏融入现代生活,要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有一定的时代感”。

  历经两次审读方才面世

  即将面世的考试说明包含了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9门考试科目,每科考试说明由“命题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典型题示例”等四个部分组成。考试说明在正式面世之前,经历了两次审读,考试说明第一稿刚刚完成时,省教育考试院就邀请了省、市、县三级教研室以及中学教师和校长参加审读会,根据他们审读后的意见对考试说明进行了修改;其后又邀请了高校的专家和教授参加第二次审读会,最后根据两次审读会的结果对考试说明进行了最终定稿。

    今年江苏高考说明面世 语文地理变化大

   备受关注的我省2006年高考考试说明今天上午正式面世,记者上午独家采访到相关专家,对考试说明的基本精神以及变化最大的语文和地理学科进行解读。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考试说明》是作为对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补充说明,同时也是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的主要命题依据,由省教育考试院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旨在贯彻“公正、公平”原则,指导和规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这也是我省首次组织编写对《考试大纲》的补充说明,每门学科的编写者都有3名包括高校专家、教研人员及一线中学老师,审核者也有3名,最后再由高校专家进行认定。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考试说明》与原大纲相比,在命题指导思想上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在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同时,强调了要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围绕这两点,在命题的方向及考试范围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比如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更强调能力与运用等。上午,记者就2006年我省高考《考试说明》变化最大的两科语文及地理采访了相关权威专家,对《考试说明》加以解读。

  语文突出四大变化



www.350xue.com

  一位语文方面高考权威专家分析认为,补充的《考试说明》的定位是对原《考试大纲》的差异性补充。与原大纲相比有所创新有所探索和突破,内容形式上有接近10%—15%的创新度,体现向2008年高考平稳过渡。从补充《考试说明》看,与原大纲相比突出4大变化。一是对原大纲做了整合,眉目更清楚,结构更合理。二是对全国考试大纲做了减法:标点不考;一些死记硬背的作家作品常识不考;原有的俗语回归到成语;修辞手法从8种减为6种,删去了设问、反问;文言虚词从18个减少到10个。这对考生而言降低了要求,有利于考生的复习朝素养和能力上迁移。三是强调语言积累和表达,如名句分数加大,从4、5分增为6分。主观题增多,翻译由8分变为9分,大阅读的最后一题由客观变为主观,分数也由4分变为6分。四,变化最大的是体现了课改方向。最突出的表现是现代文阅读,由原来的“能够阅读社科论文、自然科学论文和文学作品”变为“能阅读一般的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和文学作品”,这样阅读范围增加,比如论述类包括杂文、评论、论文,而实用类包括新闻、通讯、科技说明文和常用应用文,这样一来就为课改后选修模块的加入预留了空间。虽然今年高考未必会考,但这体现了方向。

  地理突出创新特点

  地理学科权威专家、南京金陵中学校长丁强分析说,补充《考试说明》与原大纲相比体现了创新的特点,这变化能促进地理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利于减轻学生高考地理复习过重的负担。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能力要求中,增加了学科整体要求的概述,这要求突出对学生地理素养的要求,侧重“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既符合大纲前言中“一般不要求单纯记忆”的精神,又有利于扭转文科考生死记硬背现象。在原来的能力要求中由“描述概括理解各种事物”改为“理解分析和阐释各种事物”,增加了“能初步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地理问题”,这体现了“融会贯通”思想,符合课改精神,有助于和2008年新高考接轨。二是考试内容的变化幅度最大,既有结构的变化也有内容的变化,结构变化体现在,原大纲分为4个部分,现在减为2部分,删去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内容进行了整合,这意味着删去了一些内容陈旧、与生活联系不紧密、过分强调记忆甚至与地理学科关系不大的部分内容,这将近有40个知识点,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删除的大部分是区域地理的内容,强化了区域地理的载体功能。侧重培养学生理解、灵活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也使学生高考地理复习中受初中地理的牵制减少,复习的灵活性和系统性增强,扭转了当前复习地理内容过细的局限,有利于向2008年考纲过渡。因为新课改后,各地教材版本不一,如果还像过去那样,难免不出现继续使用人教版教材的现象。当然这种整合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但如果教师能力得不到提高,更谈不上学生能力的提升。

[1] [2] [3] [4] [5]  下一页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权威解读江苏首部《高考说明》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江苏省  教育考试院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