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在《荷塘月色》中的尝试
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有利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和揣摩语言”,问题(1)目的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抒情基调:一切都是那么的朦胧,委婉。因而学生很快知道应该配一些婉约的乐曲。至于为什么的回答则可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散文的特点就是“借景抒情”,因而从文章所写的景色就可以知道。问题(2)找“地点”也就是引导学生从字面整体感知文章的“形”,也就是课文后面鉴赏文章中的“外结构”,文章的重点章节应该是四、五、六三个自然节,根据课文的题目——荷塘月色感知得出。问题(3)更多的可以表现学生的个性,当然,很多学生的回答很快就可以完成大纲交给我们教师的教学的近景目标,并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随着对为什么的解答,学生们渐渐领悟“美文”美的内涵之一:美在文字。问题(4)我觉得还必须在其次后再作解答。
其次,根据文尾“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补充介绍作品的社会背景,也就是文学作品的“世界”:当时,蒋介石在上海刚刚完成“4·12”反革命政变,作为一个热爱国家的知识分子,朱先生此时陷入了一个非常苦恼和矛盾的境界:自己何去何从?想投身革命,形势逼人。想站在革命的对立面,于心不忍,法德不容。于是只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然而,自己的内心又不忍如此,终于还是选择了用笔作为投枪,对当时国内的形势发表了流芳后世的一篇美文,其中的深刻内涵非真心者不知。如此的郁闷心情在白天无从发泄,只能在夜晚,借助这无边的荷塘美景,才可以略微舒解,但一回到现实,苦恼又如影而随。在了解了作者这样的心态后,再回到问题(4)的解答,学生于是很快就有了答案:作者的心情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因景而不停的变化的。这样理下来就是散文的“神”,即文章的“内结构”。我根据文章的要求把板书中的“内外结构”都设计成环形,形神具佳。
再次,沿着文章的“内结构”的分析和社会背景的介绍,细致陈述一下“作者:朱自清先生。这也符合传统的文学批评:知人论世。
最后,为了能使学生获取迁移能力,必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读者”。因此,而使他们能够掌握类似的散文的分析,这也是这篇文章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就是我所说的“理性分析”,并就此带他们了解散文的特点:
尤其是“文眼”的处理,因为,它统率着散文的“形和神”。当然散文中的潜台词的理解也是散文的一个重点、难点。这需要学生注意自己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样才可以领悟作者的潜台词。另外,由这篇散文的学习我们也知道文章必须从它的自身的特点去分析它,这样,才有可能正确、合理的鉴赏它。通过教师的这种好像“拔高”一点的理论指导,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对文章作一些理性分析,拓展他们的思维,也可以在他们作文时能借鉴到许多合理的成分。
当然,一篇文章的单纯的教学也远远不能说明什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一直注意文学理论课在教学中的运用,只是有时需要变更一下方式,但总的板块还是围绕:“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个方面。而且,作品的分析还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在做文教学中又是如何贯彻的呢?特级教师蔡剑秋说:“在作文教学中,你首先得去鼓励学生写,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他们自己的作品,最后修改他们自己的作品,如此循环……让学生在从“作者”到“读者”的角色转换中,知己知彼,从而真正完成一次作文过程。由此,我深受启发,在教学每一篇文章的时候,无论小说、散文,还是戏剧、诗歌,在细致引导学生感性感知和理性分析作家、作品、世界后,我总是要求学生首先清楚自己的角色:读者。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认真鉴赏别人的作品,从而从赏析别人的作品达到引导自己的作文写作。也许有人会说:“这时间单的摹仿……其实,这才
www.350xue.com
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这样总比从写作教学一开始就大谈特谈晦涩,深奥的创作理论,而毫无现实指导意义的作文教学要强。毕竟学生可以在教学后知道做什么?该怎么做?并且我从不怀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汲取如此多的世界文坛巨匠的文学素养后,学生总能“创作”出一些颇具欣赏性的文章。由“赏”导“作”,切实可行。例如:由“诚信”而引出的类似的主题:表现人的高尚的心灵和崇高的品质的文章,仅以高中“人教版”第三册为例,有许多的文章值得一读:《我爱这土地》、《致大海》、《秦风·无衣》、《我愿意是急流》、《离骚》、《白马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巴尔扎克葬词》、《我为何而生》、《陈情表》……于是,大量的创作素材由此诞生了,我总是不停的鼓励学生,学习他们,占有他们,借鉴他们。长期坚持下来,学生有时会把作文成功的理论偷偷的告诉我:作文水平来自于平时学习时对作品、作者、世界的鉴赏以及读者身份的坚持不懈,功到自然成。
我一直把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概括为:从文艺课的要求出发,需要我以文学史为“经”,以文学理论课和文学批评结合为“纬”,力图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从而培养学生把对祖国与母语热爱的理解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而每一篇课文和作文的学习则是构建这个大厦的具体血肉,同时,也是构成学生对母语产生情感的重要因素。文学理论课正是通过自身的这种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特点,非常适合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因此,我毫不迟疑的认为:文学理论课——高中语文教学未来的方向。
文学理论课在《荷塘月色》中的尝试
栏目导航
- ·2017年高考备考策略——鉴赏、阅读、写
- ·初中地理记忆口诀大全
- ·语文:让语段阅读材料“增值”
- ·高中数学知识点公式定理记忆口诀
- ·九年级语文课文及教学目标
-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速成歌诀7
- ·当今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
- ·着迷------学好语文的捷径
- ·全国十佳班主任培训视频
- ·教学法
- ·网络语文教学与创新人格的塑造
- ·课起始的八种类型
- ·语文导入新课的二十六法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
- ·精熟教學法
- ·给传统教学一个有力的支点——记一次基
- ·专家指导: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
- ·语文高考应试能力自测表
- ·北大状元谈高考冲刺-8
- ·故事创作法
- ·怎样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 ·作文应急处理九法
- ·高中生的完美学习方法
- ·求“精”、求“效”的发展性备课制
- ·不作阅读的奴隶
- ·张思中教学法中兴趣调动的探索与实践
-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 ·问题中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