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艺术网络语文教学与创新人格的塑造

网络语文教学与创新人格的塑造

浏览次数: 418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教学艺术
标签: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350xue.com 网络语文教学与创新人格的塑造,

[摘 要] 网络语文教学,必将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人文学科教学形态之一而存在。网络环境将成为塑造学生创新人格的直接背景,而网络语文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事件和过程,则承担着塑造创新人格的艰巨任务。同时,良好的创新人格又将为网络语文教学提供情感、意志等非智力性因素支撑力。网络语文教学与塑造学生创新人格,在网络环境下形成一种完美契合。本文主要从历史遗因、网络特征、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创新人格特征等方面对这种契合展开阐述。
[关键词] 网络环境 语文教学 创新人格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的世纪,它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富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具有创新人格的新型人才,就成了一项非常紧迫和意义深远的任务。创新不仅要求人才具有高智商,更需要人才具有良好的个人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精神信念,这些都是创新人格的主要内涵。而网络语文教学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人文学科教学形态之一,应当如何发挥它的学科特点与文化影响力,承载塑造新型人才创新人格的历史重任,不可回避地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象缺席:传统语文教学对塑造创新人格的无力

传统语文教学固然有它的优点与其它种种存在理由,即便是对于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只要愿意正视现实,就会发现它在塑造学生创新人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苍白无力,甚至是扭曲与压抑。
第一,信息资源不足引起学生的恐慌与畏惧。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信息的绝对占有者。学生必须学习的作品,相关文献往往都有成百上千年的积累,而且文艺作品内涵丰富理解多元,文化积淀无比宏广与深厚。学生即便拥有一两本辅助读物,也远不可与教师相比。在信息量落差极大的情况下,聆听是一种痛苦,羡慕背后是一种恐慌。
第二,当面对话引起学生的自卑与压抑。传统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切交谈都是公开的,毫无隐私可言。那些不善言辞,胆小害羞,学习成绩差,表现不如人意的学生,往往不能积极参与进去。他们即使能大胆发言,积极参加讨论,也可能不被重视,甚至遭人白眼。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已经成为这场讨论的“局外人”。原先已经潜伏于人格之中的的畏惧与自卑,被再次激活,并不断受到强化,冲击着他们脆弱的心灵。
第三,追求精确教学引起学生的厌恶与轻视。教师对于学生知识储备的缺乏了解与对学习内容的过分支解,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两个显著弊端。由于缺乏了解,所以盲目担忧学生不能接受,恶劣支解血肉丰满的学习内容,且不允许学生对于问题有任何不同声音,将一切落实到了精确与繁琐上。学生对此不仅痛恨而且轻视。因为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形成思想和融入实际生活,并没有多少作用,甚至起到负面作用。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难免会忽略了某些学生,或者因为某些原因有意识地遗忘或抛弃了某些学生;而学生自身甚至会因为相貌平平等原因而将自己“隔绝”。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都是失败和对自身的否定,自己的学习价值得不到实现,慢慢地就会对自己产生不正确认识,失去自信心,自我调节能力得不到发展,始终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这样,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在传统教学中被宣告缺席或事实缺席,以自为、自由、自观为基本特征的创造人格的发展,自然就受到阻碍。

身临虚拟:网络语文教学与塑造创新人格完美契合

当我们的语文课堂走进网络世界之后,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以平等的身份,凭借实力来赢得肯定,实现主体性的发展和表现。他们重新获得了自信与自由,实现自为与自我观照,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正确处理人我之间的关系,调解人我之间的行为,达到人我之间的价值互足和主客体互相转化,使主体性得到表现和发展。
互联网作为一种基于资源的媒体,它的资源共享功能和开放特性,使得传统教育的权力、权威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了解构与重组。这种解构与重组的结果,在网络教育中的直接表现,教师对资源的“控制”失去了意义,渐渐由“权力阶层”转化为“参与阶层”,其法定权威将趋于削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互结构及师生间人际关系发生转变。菲尔•柯尼尔(Phil Courneyery)认为:“学习最大的障碍是在社会性问题上,而非资讯性的。”但是这种资源权力因共享而使学生能够拥有,却极大的改变了学生“被剥夺者”的处境,师生关系呈现为一种良性的“社会关系”,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得以确立。这种改变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学习青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面对悠游“网海”的学生,教师再也无法断然肯定青冈卓行关于维纳斯断臂的论断,即断臂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得完整的偶然追求”和“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观点的正确性。因为学生面对众多的信息资源,有依据能辨别可筛选敢讲话,甚至还能够因此真正领会审美是一种个性张扬的道理。此时拥有创造机会和创造环境的学生,是富有的,愉悦的,健康的,幸福的。他们的创造人格即在此中诞生。
网络语文教学还在真正意义上为一种互动式学习创造了新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正是塑造创造人格的重要保证。在网络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以计算机及网络为界面,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学生的年龄、性别、成绩好坏、长相美丑、家庭背景,甚至品行优劣等影响教师期望的固定因素,都有机会“隐藏”起来,只有虚拟存在是唯一的真实。教师只能按学生的学习状况施教,这有利于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尽可能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更重要的是,网络空间和网络中的这种虚拟性,不仅使得学生从中获得经验和体验,而且它可以使学生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抛弃自卑、畏惧、厌恶和轻视,以及被没视、被耻笑,充分激活和发挥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在无限的想象和创设空间中遨游,自由而健康地发展。
教学实践表明,网络语文教学作为培养人文精神和奠造精神底里的重要学科活动,确实能够满足并促成创新人格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它是塑造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载体。

心理定位:网络语文教学中塑造创新人格的基本原则

创新人格是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机构,它在网络语文教学中表现出引发、维持、促进、调节和监控创造活动等心理特征。要能在网络语文教学中准确把握这些特征,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并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我们必须从认知、定位、效能等三个方面,对在网络语文教学中塑造创新人格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加以探讨与分析。
从网络元认知在网络学习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来看,学习活动开始前,激活情意系统、思维系统,启动学习策略,并分析学习任务、学习材料的特点,识别自身个性特征、学习风格,制定初步学习计划;学习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和维持情意系统的运作,使思维系统处于最佳运作状态,并不断监控学习活动的进展,适时适地调整学习策略的运用;学习活动结束后,对整个学习进程加以评价,为后继学习提供有效反馈信息。网络语文学习中,学生要正确认识学习活动本身,挣脱教师的束缚和对教师的绝对依附, 从而获得进行“补偿性、验证性、兴趣性、适应性学习”的机会,获得学习的自由。
定位原则是指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要能对他在网络学习中的系统位置、心理位置的理解及对获得所需信息所必要的策略和活动的理解。这对学习质量和创新人格形成有关键性的影响。因为网上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再生性,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由于其认知结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等都还不成熟,对自己的认识缺乏全面性,可能会做出许多错误的选择,导致网络定位感的缺失。再者,网络交往减少了学生与他人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造成他们与家庭成员、邻里、教师、同学与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的淡漠。生活的情趣开始淡化,内心烦躁而空虚,容易迷失自我。学生要知道自己每时在网络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清楚自己航行的目的,及如何在系统中回到原先的系统位置以及如何设防使自己免受信息污染,从而保障自己心理位置的航向。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自信心降低,产生挫折感,致使学习任务被拖延,最终影响网络学习质量。
学生对网络学习活动能否导致特定结果的预期,就是心理学上讲的自我效能感。在网络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能在此原则下追求较高自我效能感。否则,自己就会缺乏自信心,很容易满足于接受现成的学习内容,而不去探索、发现新知识。实验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网络学习活动中,能够使用更多种类和更多数目的学习策略,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能够对网络系统作更多的探索,这些探索将产生更多的获得信息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自身获得更高的定位感。在《张謇与校园文化》的网络研究学习中,学生如果只是满足于寻找有关校园文化的有关链接,那么他所得到的必然是范围狭隘的文献资料,无法打开研究思路,学习也就不会深入。相反的,效能感强烈的学生就会从与张謇有关的其他文献资料中寻找关于校园文化的论述,甚至扩展到同时代人对于校园文化的阐述,进而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开展深入全面的研究。这种表现为自我效能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都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1] [2]  下一页


网络语文教学与创新人格的塑造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语文  网络  教学  创新   语文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