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教学活动辩论辩论中的十大关系

辩论中的十大关系

浏览次数: 74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辩论
标签:辩论资料,辩论技巧,http://www.350xue.com 辩论中的十大关系,
一个辩论经验尚不丰富的队员身上,最易见到的是以下两种冲动:一是自我表现的冲动。
  队员在上场前已经准备好一套辩词,他上场后的第一个愿望就是把辩词统统倾倒出来,
特别是对辩词中他自认为是比较精彩的部分,总是希望能在场上说出来。打个比方,这种心
情就像一辆装满了黄沙的翻斗车,一开到目的地,就迫不及待地把车上的黄沙全部卸下来,
卸完之后,十分轻松,便觉得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不妨把这种心理称之为“自我表现中心
主义”;二是说服对方的冲动。既然是辩论,每个队员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试图说服对
方的意向。殊不知,对方队员是不可说服的,他们既然来辩论,就一定会把自己的观点坚持
到底,即使他们的观点已陷入矛盾之中,也会千方百计地进行辩护,甚至进行诡辩。所以,
在辩论过程中虽然对对方的基本立论要进行有力的打击,但要说服对方放弃自己的立论却是
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我把这种冲动称之为“说服对方中心主义”。无论是“自我表现中心
主义”还是“说服对方中心主义”,其共同的错误都是以自己在辩论中的主观意向去取代评
委和听众的评价意向,这常常会导致场上的失误。
  这两种中心主义有点类似于托勒密和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把自己置于中心的位置
上,把评委和听众看作是围绕自己旋转的行星,事实上,我们应当像哥白尼的“日心说”一
样把这种关系完全颠倒过来,即放弃“自我表现中心主义”和“说服对方中心主义”,确立
“评委和听众中心主义”的新思路。
  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引导队员们完成这一观念上的“哥白尼转变”,从自我表
现的立足点转向评委和听众接受的立足点,从我想说什么转向评委和听众希望我说什么。”
自我表现中心主义”和“说服对方中心主义”的解构既能使队员们迅速适应场上的气氛,对
自己的陈词作出切合评委和听众理论取向的改变,又能达到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使团队精
神达到最佳的发挥。
  在与台湾大学队的决赛中,我方的立论是“人性本恶”。在国内准备这一辩题时,我们
已撰写了陈述词的初稿。这一初稿主要从我方立论的主观意向出发,片面地强调人性中的恶
根,比如,在分析历史中的恶行时,辩词中有这样的话:“纵观历史,又有哪一页是用玫瑰
色写成的?”辩词初稿给人的印象是,我们对人性本恶的论证是有力的,但似乎把人性看得
漆黑一团,有一种强烈的悲观主义情调,这显然不利于听众和评委的接受。在新加坡决赛的
前一天,我们拟出了“人性本恶”辩词的第二稿,这一稿较多地加入了人性通过教化可以后
天地向善的内容,虽然冲淡了初稿的悲观主义的味道,但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人性本恶的主
题反倒显得语焉不详了,这当然也不利于评委和听众的接受。最后,从评委和听众的最广泛
的接受性出发,我们斟酌出第三稿,即把辩题分成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事实层面,在这个
层面上,我们主要讲事实,讲真理,理直气壮地把人性本恶阐释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二是价
值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主要讲价值,讲理想,大声疾呼要通过好的教化来使人性向善
的方向发展。把这两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突出了人性本恶这一鲜明的主题,又表达了
我方抑恶扬善的主张,从而使评委和听众觉得,我方的立论是合情合理的,更易于接受的。
相反,台大队在立论时,只是一味地颂扬孟子的人性本善说,对荀子的人性本恶说则予以简
单的否定,这就使评委在接受他们的立论时,心理上产生了阻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摆脱“自我表现中心主义”和“说服对方中心主义”的影响,
确立“评委和听众中心主义”的视角,乃是辩论取胜的重要前提。
  知己与知彼的关系确立了“评委和听众中心主义”的思路,并不等于可以完全撇开对方
,我行我素。辩论不同于唱歌之类纯表演艺术,它毕竟是两个队的对垒,要是在场上回答不
出对方提出的问题,在理论水平和气势上压不住对方,怎能赢得辩论的胜利?如前所述,要
说服对方是不可能的,但使对方理屈词穷,明显地处于劣势却是可能的。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军事上是如此,辩论上也是如此。然而,要在辩论
前真正地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先说“知己”。这里的“己”当然不仅是指每个辩手自己,而且是指整个辩论队本身。
毋庸讳言,每个队员都弄清楚自己在辩论过程中说什么是很重要的,然而,每个队员作为”
小我”更重要的是把自己融入辩论队之“大我”之中,是对“大我”的一切意图都了如指掌
;同时,每个“小我”对其他“小我”的意图也要有充分的了解。
  为了达到“知己”这一境界,我们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训练。一是角色流动和定位训练
。四个辩手就是四个不同的角色,从理论上看,一、二、三、四辩要起到起、承、转、合的
作用;但从实践上看,当四个队员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要马上确定哪个队员充当哪个角色
显然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让每个队员都有机会去充当一、二、三、四辩手,“角色流动”
有一个好处,即让每个队员对一、二、三、四辩的角色的地位和作用都有充分的了解和体验
。在“流动”的基础上再来“角色定位”,已定下来的角色(如第二辩手)就不光知道自己
这一“小我”,而且对第一、三、四辩手之“小我”也能了如指掌,这样,相互配合也就比
较容易了,而每个辩手在有利于自己担当的角色位置上,又能更好地把自己的辩论技巧和才
华表现出来。
  二是整体配合训练。这里说的“知己”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第一,对辩题的基本概念
获得一致的理解,如“人性本恶”这一辩题的基本概念有“人”、“性”、“人性”、“本
”、“恶”五个,每个辩手对每个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都应有确定的、一致的认识;第二
,对辩题立论和思想境界的一致认识,如“人性本恶”的立论是:人性先天地、与生俱来地
是恶的;思想境界则是:人性本恶是一个事实,但我们并不鼓励恶,我们主张抑恶扬善;第
三,对自由辩论中的主要战场的一致认识:如我们设计哪几个战场?这些战场的次序如何?
由哪位辩手开辟哪个战场?等等。为了使队员们做到透彻地“知己”,每次辩论前,我们都
要求每个队员把我方立论、思想境界、基本概念涵义、自由辩论的战场等独立地表述一遍,
凡有模糊不清之处,马上进行纠正。由于每个队员对我队在辩论中的总体意图都有明确的、
一致的认识,真正做到了“知己”,因而团队精神发挥得比较好,队员们在场上能做到“心
有灵犀一点通”。比如,在与台大队辩论“人性本善”时,台大一辩引证了一段康德的语录
,这段语录对康德的人性理论作了断章取义的理解。我方二辩和三辩几乎同时把自己做下的
关于康德人性理论的另一段语录卡片递给我方一辩,供其反驳时使用。更有趣的是,为了论
证“人性本恶”这一辩题,熟读金庸小说的我方二辩引证了《天龙八部》中的“四大恶人”
,而这一点,未能赴新加坡辩论的一名候补队员居然也想到了。可见,由于我们在“知己”
上下了较大的功夫,四个队员都配合得十分密切,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只要听到一位辩
手说什么,就马上知道他(她)的意图和下文是什么了。”
  总之,“知己”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说来,训练有素的队伍在这方面都做得比较好,刚
组成的队伍则明显地比较差,有的队员只关心自己的陈词,对其他辩手的陈词漠不关心,他
们在陈词中出了错也不马上去弥补,这就很容易给对方队抓住矛盾,各个击破。当然,光是
“知己”还是不够的,还得“知彼”,方是真正的取胜之道。如果只对自己的情况了如指掌
,一片光明,对对方的情况则一无所知,漆黑一团,那对方只要提出一个新概念,使出一个
新招,我方就会招架不住。
  在场上最忌讳、最令人难堪的情况是:对方提出的问题、概念或资料,我方压根儿没有
考虑过。碰到这样的情况,不仅失分,而且会失大分。
  与“知己”一样,“知彼”的难度也是很高的。在“知彼”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要了解
:对方可能采用怎样的思路来立论?如我们和剑桥大学队辩的题目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
要条件”。剑桥队是正方,我们分析它可能以下面三条不同的思路来立论。第一条思路是”
欲望理性说”。这条思路认定,在前温饱阶段,支配人类相互关系的主要是欲望,也就是说
,欲望压倒了理性,所以在这样的阶段不可能谈道德;等到温饱实现了,基本的生存问题解
决了,这时谈道德才变得可能,因为在这一阶段,人的理性已压倒欲望,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道德作为自觉的理性意识才可能真正地确立起来。这一条思路的前提是:当人们为生计所
迫而谋求温饱时,谈道德是不现实的;其弱点是:在前温饱阶段,如果欲望支配着一切,人
人都能心想事成的话,恐怕连人类社会都已不存在了,又何言温饱状态的来临。第二条思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辩论中的十大关系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辩论,辩论资料,辩论技巧,语文教学 - 教学活动 - 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