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高考作文全程导练---议论文章的立意1

高考作文全程导练---议论文章的立意1

浏览次数: 281次| 发布日期:09-04 02:27:13 | 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高考作文全程导练---议论文章的立意1,
当他把这幅画送给朋友时,朋友怎么也看不出这幅画要表现什么。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作品只能有一个中心,如果这也想表现。那也想表现,结果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叫“意多乱文”。

为确保立意以后使这个“意”能够“从一而终”,需避免东拉西扯,空谈漫议,使阅卷老师读后不知所云,而要让文中的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都受制于主题。在行文时,议论文必须用判断的形式概括中心论点,记叙文可以通过叙中抒情、叙中夹议的方式,揭示或点化写人记事的深刻意义、自己的感悟。表达中心的语句应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上,以便阅者一目了然。其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

三、宽题窄作,不偏不倚

——立意要准

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墙壁?因为它前尖后钝,受力面大,着力点小。

写话题作文或自拟题的材料作文就是这个道理。话题作文大多文体自由,取材宽泛,角度多向发散,立意约束少,利于发挥个人特长,因而受到普遍欢迎。但同时也给中学语文界带来困惑:面对话题,有时觉得大而空泛,不易把握,给人以“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这就要求体上找面,面上找线,线上找点,化大为小,宽题窄作,“精耕细作”,探骊得珠。

现今,考场作文命题者大多在作文要求中规定“立意自定”,给考生哪些启示?又给考生带来哪些麻烦?“立意自定”就意味着命题人没有定文章的立意,可写的点多面广,这当然利于学有专长的考生充分展示个性,创新一把。而对大多数考生来说,不啻又是一个负担,必须花时间去推敲选哪一种立意好。这就要在“立意准确”方面下工夫。准确是立意之本。准确是指文章的立题能够切合话题,或是与话题有必然的关联性。切题才是准确,否则,主题再好也是枉然。此外,还要注意立意要有针对性。选取人们最感兴趣的、最能反映人们思想感情的作为主题,文章才能最大限度地产生震撼效果。

方法导引

一、在所要求的话题范围之内进行写作。

首先是看清要点,落实要求,接受制约,在所要求的话题范围之内进行写作。以1999年全国卷“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为例,无论褒扬,还是贬斥,是支持、怀疑,还是反对,或者是表现记忆移植成功带给社会的积极意义,或者是展现记忆移植给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是灾难……无论怎样确立文章的主题,都不能离开“记忆移植”这一话题范围。

二、根据话题,选择材料,得出主题

一般地说,话题作文的话题并不是主题,它只是个引子,由此引出材料。那么面对一个话题,怎样快速而准确地立意。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构思成文呢?我们可以通过联想找到符合话题的材料,再通过整合材料,得出主题。这是话题作文快速立意的基本方法:根据话题,选择材料,得出主题。2001年全国卷的话题是“诚信”,江苏一考生由阅读材料中的“奔马”立刻联想到《三国演义》77回中“关公既殁,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与孙权。权即赐马忠骑坐。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这一节材料,于是通过想象编写了一则人马对话;写成《赤兔之死》,文末发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激起人们对诚信的重要认识,突出主题。这种立意可谓快速敏捷又不偏不倚。

三、化大为小。以小见大

因为话题往往比较宽泛,要想使文章的立意准确,若只是笼统地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必须选择好角度,即在符合话题的前提下,将选材和立意聚焦到一个小的却又颇具代表性的方面去思考,通过典型的小事件,来反映大的深刻的道理。做到“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例如若以“读”为话题作文。在这里,“读”可释为“阅读”“观察”“理解”“参透“欣赏“感悟”体认”“体验”等诸多方面,可谓是一个大范围。我们在给文章立意时,要把“读”这个大范围“化而小之”,变为一个具体的小范围,可以写读自然,如“登山之乐”“观海之情”“赏花之趣”等,也可以写读社会,如“感悟合作”“领悟真情”“享受帮助”等等,还可以写读人生,如“欣赏自我”“赏识他人”“勇对失败”“挑战纪录”“笑傲挫折”“直面苦难”“忧国忧民”“乐成虑始”等等。也可以写读人物,如“体察人心”“读懂父亲”“走近大师”等等。这样“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文章立意才能准确、深刻。这就叫“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0佳作导读

说“惶恐”

“隍恐”是个与人们关系极其:密切的词。人生大都是在惶恐之中度过的。(紧扣题目入手)

有志少年,恐学业之不优秀;潇洒青年,恐爱情之不甜蜜;不惑之年,恐事业之不发达;古稀之年,恐体力之不济心。

阅尽人生,几人不是如此诚惶诚恐步完人生之旅?懂得惶恐,且常呈惶恐之态者,其人生就会无怨、无悔、无憾。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不少的智者、诸多的经典都留下了论及惶恐人生的金玉良言。韩非子说“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这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惶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种大有大无的惶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深刻地道出了更为精辟的惶恐人生哲理。

可以说,惶恐是一种人生境界。人是社会的人,受着各种伦理道德、思想观念、法律法规的约束,不可能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更不可能恣意妄为,无法无天。那样只会到处碰壁,头破血流。人生在世,应常怀“惶恐”二字。惶恐求学不精,惶恐治学不严;惶恐为官不廉,惶恐从政不勤;惶恐对长者不尊,惶恐对子女不诫……

如此惶恐,是为奋勇向前挣脱羁绊,是为抗御邪恶构筑堤坝,是为完美人生添砖加瓦。

朱镕基总理在坐上13亿人口大国的总理位置时就曾感到过“惶恐”。正因为有此“惶恐”,才增添了他忠于职守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举例论证,层次清楚,点面结合)

人必须“惶恐”地去改造自己和改造社会。在学习中应惶恐自己的学识不如他人,在运动会上应惶恐别人的成绩超过自己。

总而言之,人生在世,做官也好,做事也好,做文也罢,多点惶恐感,没错。

【简评】这是一篇短小精悍、观点鲜活、主旨显豁、表达准确、文笔畅达的佳作。全文紧扣“惶恐”一词,将其与人生相融,谈古论今,告诫人们做人、立业、治学、为官……均应“常呈惶恐之态”,其人生才能“无怨、无悔、无憾”。这既是一种个人的修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文章正是在如此层层推进中,显现了它的深度。而清晰的思路,要言不烦的表达,则更强化了文章的效果。

误区导诊

主题不集中,不准确,这是学生写作中常犯的毛病。表现有:①总想多讲些,贪多求全,结果是面面俱到说不透;②只管写熟悉的,而不管是否“对调”,舍中心而他顾;③哕嗦重复,表意不清,意多文乱。

产生上述毛病的原因,往往有这样几种:第一,动笔时立意未定,想写的内容太多,结果信手写来,头绪纷繁,主旨不清;第二,对立意把握不住,结果若即若离,有的竟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第三,材料过多,不忍割爱,主题被材料所淹没;第四,材料不足,只好拼凑。所有这些,都必须克服。



上一页  [1] [2] [3] 


高考作文全程导练---议论文章的立意1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高考作文  文章   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