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533次| 发布日期:06-12 11:49:45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标签:二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http://www.350xue.com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七.认识角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重叠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钝角和锐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
4.在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用不同方法制作角和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探究、比较、猜测、判断等活动,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直角、钝角和锐角。
教学难点:
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角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71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⒈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⒉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⒊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能创造性使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制作角;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活动角的模型;制作角所需要的一些材料和工具(纸若干张、剪刀、扇子、钟面、毛线、小棒、钉子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创设活动情境,引入新课
⒈创设情境:教师出示孩子们熟悉的图案——五角星、三角板图案,让学生亲自把它剪下来。
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触觉体验,五角星、三角板上的角你有什么感觉?
⒉前馈交流: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角”已经有哪些认识和了解?
⒊揭示课题:“认识角”。
二、操作实践感知,自主建构
(一)抽象角——观察感知,建立表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⒈ 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教师在多媒体上动态演示角的形成过程(由实物状——抽象图)。
例如从剪刀、扇子、钟面等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形状(学生可以先想象出角的形状,再抽象形成几何图形——角),并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⒉举例内化,丰富表象。
⑴指一指:你能指出下面物体表面中的角在哪里吗?并指出角的各个部分。
电脑出示图片,如:吊车、房屋坡面、游乐转盘、路灯架、滑滑梯、楼梯等。
⑵找一找:在你的周围还见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学生活动:请学生在自己身边、周围的物体(如,钟面、扇子、剪刀、桌面、书本、黑板等一些物体)表面上寻找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在哪里。
⒊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教师出示一些具有本质特征的、肯定的和非本质的、否定的图形,让学生在变式中观察比较、判断思考,哪些是角,对于反例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有些图形并且是遮住一部分的,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制作角——提供材料,操作内化。
⒈尝试操作,实践体验。
⑴独立尝试。请学生合理选择自己身边的材料亲自做几个角。
⑵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制作方法,比一比哪一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要求小组内交流时说清楚是用的什么材料,是怎么做出来的?
⑶展示成果。
学生汇报介绍本小组共同合作研讨出的方法,交流时教师要注意有效进行教学调控,动态生成,随机及时地针对错例加强反馈指导;组织学生互动交流评价反思,相互启迪、共同发展。学生的方法可有:
①折纸张的方法: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角;
②搭小棒的方法: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
③拉牛筋的方法:在钉子板上用牛筋拉出一个角;
④搭铅笔的方法:用两枝铅笔搭在一起,可以做成大小不同的角;
⑤拉毛线的方法:用身边的一根软毛线拉紧为成一个角;等等;
⒉肢体动作,强化感知 。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体部位用肢体动作来表示几个大小不同的角,组织交流欣赏评价。学生可能有用做广播操的动作、用腿部的运动、用手臂的动作等表示大小不同的角。
(三)比大小——自主探索,意义建构。
⒈动手操作,感悟体验。
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来理解体验感悟角的大与小。通过做钉成的活动角、钟面上、剪刀上、扇子上形成的角的模型等操作活动感悟体验生活中有许多大小不同的角。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⒉引导观察,直接比较。
教师出示几个钟面上的角的形状,请学生直接观察、比较、判断,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⒊自主探索,诱发思考。
⑴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教师在投影仪上出示两幅钟面图上形成的角,判断这两个角谁大谁小?
学生的意见可能不统一,会有争论。
⑵启迪思考、合作交流。
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能够正确比出它们的大小?
学生独立思考后请学生小组内交流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探索会用多种方法比较角的大小,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全班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并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在合作互动中促进交流、学会学习。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用活动角的模型重叠比、②用纸折出一个角去比划、③用三角板上的角去直接比、④或用数分针与时针之间占有小格的多少来比较,等等。
⒋实践比较,迁移内化。请学生用纸折出几个角,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三、综合应用拓展,迁移延伸。
⒈综合应用。
⑴课本上第75页的想想做做的第2题,“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⑵第76页的第3题,下面的图形各是几条边?各有几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⒉拓展欣赏。
多媒体播放上海黄浦江上的一座斜拉桥——南浦大桥的画面,介绍上面的角。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直角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7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7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
教学准备:
三角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各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
(指名说。)
判断再分别说明各部分名称。
2、找出三角尺上有几个角?
二、新授
1、认识直角。
1)说明:三角尺上有几个角?(师出示三角板,生指出。)
师:三角尺中的一个是直角。
2) 出示另一把三角尺上,找一找其中的直角。
3)你能在自己的三角尺上找出直角吗?
在自己的三角尺上找一找直角。
4)说明:直角也可以画出来
(示范板演)
还要用直角符号“┐”标出来。
(教师教学生画)
5) 找出直角的顶点和边。
2、加深认识:
1)举例说说在你的周围有这样的直角吗?
(学生互说,指名说。)
2)出示钟面:当钟面上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学生动手拨一拨,再回答。)
三.体会直角的大小
折一折:
1)我们认识了直角,同样可以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
(教师出示一张纸。)
2)教师示范,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
3)将所折好的直角转动,在不同的位置上停留,说说它是不是直角。
(指名说。)
试一试。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学生拿出两张大小不同的纸,各折出一个直角。
比一比折出角的大小,问: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用几张形状、大小不同的纸去折直角,折出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验证:将折好的直角在与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问:这两个直角大小相同吗?
四.教学直角的判断
1.教学判断的方法。
1)想想做做的第1题。
2.教学画直角。
1)示范画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
请学生说说画直角的步骤。
2)学生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画后标上直角符号。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七.认识角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重叠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钝角和锐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
4.在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用不同方法制作角和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探究、比较、猜测、判断等活动,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直角、钝角和锐角。
教学难点:
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角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71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⒈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⒉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⒊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能创造性使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制作角;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活动角的模型;制作角所需要的一些材料和工具(纸若干张、剪刀、扇子、钟面、毛线、小棒、钉子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创设活动情境,引入新课
⒈创设情境:教师出示孩子们熟悉的图案——五角星、三角板图案,让学生亲自把它剪下来。
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触觉体验,五角星、三角板上的角你有什么感觉?
⒉前馈交流: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角”已经有哪些认识和了解?
⒊揭示课题:“认识角”。
二、操作实践感知,自主建构
(一)抽象角——观察感知,建立表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⒈ 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教师在多媒体上动态演示角的形成过程(由实物状——抽象图)。
例如从剪刀、扇子、钟面等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形状(学生可以先想象出角的形状,再抽象形成几何图形——角),并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⒉举例内化,丰富表象。
⑴指一指:你能指出下面物体表面中的角在哪里吗?并指出角的各个部分。
电脑出示图片,如:吊车、房屋坡面、游乐转盘、路灯架、滑滑梯、楼梯等。
⑵找一找:在你的周围还见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学生活动:请学生在自己身边、周围的物体(如,钟面、扇子、剪刀、桌面、书本、黑板等一些物体)表面上寻找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在哪里。
⒊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教师出示一些具有本质特征的、肯定的和非本质的、否定的图形,让学生在变式中观察比较、判断思考,哪些是角,对于反例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有些图形并且是遮住一部分的,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制作角——提供材料,操作内化。
⒈尝试操作,实践体验。
⑴独立尝试。请学生合理选择自己身边的材料亲自做几个角。
⑵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制作方法,比一比哪一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要求小组内交流时说清楚是用的什么材料,是怎么做出来的?
⑶展示成果。
学生汇报介绍本小组共同合作研讨出的方法,交流时教师要注意有效进行教学调控,动态生成,随机及时地针对错例加强反馈指导;组织学生互动交流评价反思,相互启迪、共同发展。学生的方法可有:
①折纸张的方法: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角;
②搭小棒的方法: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
③拉牛筋的方法:在钉子板上用牛筋拉出一个角;
④搭铅笔的方法:用两枝铅笔搭在一起,可以做成大小不同的角;
⑤拉毛线的方法:用身边的一根软毛线拉紧为成一个角;等等;
⒉肢体动作,强化感知 。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体部位用肢体动作来表示几个大小不同的角,组织交流欣赏评价。学生可能有用做广播操的动作、用腿部的运动、用手臂的动作等表示大小不同的角。
(三)比大小——自主探索,意义建构。
⒈动手操作,感悟体验。
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来理解体验感悟角的大与小。通过做钉成的活动角、钟面上、剪刀上、扇子上形成的角的模型等操作活动感悟体验生活中有许多大小不同的角。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⒉引导观察,直接比较。
教师出示几个钟面上的角的形状,请学生直接观察、比较、判断,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⒊自主探索,诱发思考。
⑴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教师在投影仪上出示两幅钟面图上形成的角,判断这两个角谁大谁小?
学生的意见可能不统一,会有争论。
⑵启迪思考、合作交流。
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能够正确比出它们的大小?
学生独立思考后请学生小组内交流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探索会用多种方法比较角的大小,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全班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并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在合作互动中促进交流、学会学习。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用活动角的模型重叠比、②用纸折出一个角去比划、③用三角板上的角去直接比、④或用数分针与时针之间占有小格的多少来比较,等等。
⒋实践比较,迁移内化。请学生用纸折出几个角,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三、综合应用拓展,迁移延伸。
⒈综合应用。
⑴课本上第75页的想想做做的第2题,“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⑵第76页的第3题,下面的图形各是几条边?各有几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⒉拓展欣赏。
多媒体播放上海黄浦江上的一座斜拉桥——南浦大桥的画面,介绍上面的角。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直角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7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7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
教学准备:
三角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各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
(指名说。)
判断再分别说明各部分名称。
2、找出三角尺上有几个角?
二、新授
1、认识直角。
1)说明:三角尺上有几个角?(师出示三角板,生指出。)
师:三角尺中的一个是直角。
2) 出示另一把三角尺上,找一找其中的直角。
3)你能在自己的三角尺上找出直角吗?
在自己的三角尺上找一找直角。
4)说明:直角也可以画出来
(示范板演)
还要用直角符号“┐”标出来。
(教师教学生画)
5) 找出直角的顶点和边。
2、加深认识:
1)举例说说在你的周围有这样的直角吗?
(学生互说,指名说。)
2)出示钟面:当钟面上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学生动手拨一拨,再回答。)
三.体会直角的大小
折一折:
1)我们认识了直角,同样可以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
(教师出示一张纸。)
2)教师示范,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
3)将所折好的直角转动,在不同的位置上停留,说说它是不是直角。
(指名说。)
试一试。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学生拿出两张大小不同的纸,各折出一个直角。
比一比折出角的大小,问: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用几张形状、大小不同的纸去折直角,折出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验证:将折好的直角在与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问:这两个直角大小相同吗?
四.教学直角的判断
1.教学判断的方法。
1)想想做做的第1题。
2.教学画直角。
1)示范画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
请学生说说画直角的步骤。
2)学生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画后标上直角符号。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 › 苏教版数学七年级期末复习教案(五)
- › 苏教版数学七年级期末复习教案(三)
- › 苏教版数学七年级期末复习教案(四)
- › 苏教版数学七年级期末复习教案(一)
- › 苏教版数学七年级期末复习教案(二)
- ›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第十册教学设计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tag: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免费教案 - 数学教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