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338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26 | 历史教学设计
标签: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350xue.com
高二历史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教学设计,
1814年拿破仑失败,复辟的西班牙国王于次年年初派出了一支1万人的大军前往镇压拉美革命。1815年是革命者最为艰苦的一年,到这年年底,各地的大部分革命政权又被西班牙军队所摧毁。
1820~1823年,西班牙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激烈斗争,使西班牙一时不能以全力来镇压拉美革命。这对西属拉美殖民地人民取得最后的胜利无疑是一个有利的因素。1820年葡萄牙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客观上促进了巴西的独立。
为了夺取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利益,英国资产阶级表面上对独立战争保持中立,但其所作所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南美人民的。1817年至1820年间,一些英国商人大都以赊账方式装备了去委内瑞拉的许多远征军。1820年,新成立的哥伦比亚政府承认英国商人提出的50万英镑的债权。1822年,英国反对“神圣同盟”以武力恢复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地的企图。1824年,英国承认了新独立的拉美各国。
美国也反对欧洲列强干涉拉美事务。1822年,美国承认已经独立了的拉美各国。1823年的“门罗主义”排斥欧洲列强向美洲扩张,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对拉美人民是有利的。
拉美独立革命得到了美、英、法等国进步人士的有力支持。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军队中都有许多美、英、法等国的志愿人员。有6000名英国志愿兵加入了玻利瓦尔的军队。
对《门罗宣言》的评价
我国对于美国对拉美地区政策的研究有着较为扎实的基础。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发表。近年来,在此基础上,这一课题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从发表的文章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
(1)对《门罗宣言》基本持否定态度。罗荣渠1963年称门罗主义是美帝国主义对外政策的基石之一,是美国统治集团利用当时的国际形势发表的一个投机性质的外交声明,它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是美国在西半球进行侵略、扩张和建立霸权的历史。(《历史研究》1963年6期)黄绍湘的《美国通史简编》一书认为,该宣言打着漂亮的旗号,实际上宣布拉美国家隶属美国霸权主义的势力范围。它是美国企图在美洲建立统治的宣言,是美国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
(2)认为《门罗宣言》起过积极作用。黄绍湘的《美国早期发展史》最早提出,《门罗宣言》的公布阻止了英国在拉美殖民地的野心,又对神圣同盟宰割拉美共和国起了一定的阻遏作用,还是有些进步意义的。黄柯可的《评“美国通史简编”》(《世界历史》1981年1期)一文支持黄绍湘的这种观点,认为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殖民势力,美国发表《门罗宣言》曾受到拉美各国的欢迎,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祝立明的《试论〈门罗宣言〉的性质和作用》一文也认为这个宣言是防御性的、客观上保护了拉美新独立国家不受神圣同盟的武装干涉。
(3)认为《门罗宣言》具有双重性质。吴瑞(《早期门罗主义剖析》,《江苏师院学报》1981年1期)、刘恩(《关于〈门罗宣言〉的几个问题》,《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8期)、雷崇普(《略论早期〈门罗宣言〉的性质和作用》,《中学历史教学》1983年6期)的三篇文章都认为,该宣言一方面抵御欧洲列强的干涉,有自卫性质;另一方面有侵略的潜在动机,伺机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刘恩指出,宣言公布时,前一种倾向是主要的;1830年后,后一种倾向才成为主导方面。雷崇普强调门罗主义的本质是侵略性的。关于《门罗宣言》产生的原因,大部分文章强调神圣同盟对拉美的威胁。王玮的文章《英美在拉美的争夺与〈门罗宣言〉的产生》(《历史研究》1983年3期)提出不应该忽视该宣言的产生与英美在拉美的争夺的关系,认为美国炮制这个宣言的主要动机,是抵制英国在拉美的扩张野心。罗凤礼在《〈门罗宣言〉的提出及其演变》(《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一册,重庆出版社1985年)一文中指出,《门罗宣言》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表现在:对拉美独立国家道义上的支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同时,宣言的实质是利己的,包含了美国根深蒂固的扩张主义。
教材所持基本上为第三种观点,具体来说:
进入19世纪20年代,拉美独立运动经过艰苦的反复斗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拉美各国的独立事实上已成定局。这时的美国由于西班牙迟迟不批准有关佛罗里达的条约,仍实行其“中立”政策。随着拉美的独立运动在国际上已经得到英国的明显支持,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声誉却日益下降。一个是咄咄逼人,一个是止步不前,美国显得是何等被动!1821年,西班牙国王终于批准了出让佛罗里达的条约,美国以实际上没有支付的500万美元购买了这块最南部的土地。至此,美国已没有后顾之忧。在美国人民的推动下和寻求新的海外市场客观要求的推动下,1822年3月,美国总统门罗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明确提出承认西属殖民地新独立国家。美国国会通过了这一建议。此后,美国加快了承认拉美新独立国家的步伐,先后承认了哥伦比亚、墨西哥、智利、巴西、秘鲁等国,并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门罗总统承认这是出于形势所迫,承认这些新国家是为了“同它们在今后保持友好关系,而不致让它们在怨恨我们的情绪下,在欧洲列强的狡猾手段下,变成列强政策的受骗者”。不过,美国对拉美新独立国家的承认,对拉美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在客观上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一行动使得美国在拉美的政治影响力开始超过英国,因为英国迟至1825年才承认阿根廷等三国,比美国正好晚了3年。
1823年,出现了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美独立革命的严重局面。英国在对待西属拉美殖民地的问题上采取了与俄、奥、法、普截然相反的立场和态度,反对它们的武装干涉和战争威胁,以免对英国在拉美的既得利益造成损害;英国也害怕美国的势力会乘机向拉美扩张,取代西班牙在南美的地位。为此,英国谋求同美国一起阻止欧洲列强对拉美的干涉,并以此牵制美国控制拉美的野心。这年8月中下旬,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在与美国驻英大使拉什的交谈和给他的信中表示,英美有必要在西属拉美殖民地的独立问题上采取共同立场,反对神圣同盟的干涉。坎宁的建议,成为“门罗宣言”出笼的直接原因。
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出了由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部分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或“门罗主义”。宣言主要包含三项基本原则:第一,“不准殖民原则”。反对欧洲任何国家在美洲大陆建立新的殖民地和进行殖民地的转让。其目的是保障美国扩张领土的权利。第二,“互不干涉原则”。其含义是:不许欧洲国家干涉美洲的事务;美国也不干涉欧洲的事务。其实,它的引申含义是美国有权干涉美洲的事务,而且这是美国的独有权利。第三,“美洲体系原则”。美洲是一个与欧洲完全不同的体系,其含义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引申含义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创造条件。
《门罗宣言》是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为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现实的和未来的扩张利益而出现的。一方面,宣言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公布后,引起神圣同盟各国和法国的坚决反对,英国只得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它;同时,它受到了拉美独立国家的普遍欢迎。这是美国外交上的一次成功和胜利。另一方面,宣言是在事先没有与拉美国家协商的情况下发表的片面声明,它是美国伺机在美洲进行扩张和争夺霸权的宣言。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实力的逐渐增强,门罗宣言的后一种作用也就越来越大,这不断地为美国侵略扩张的事实所证明。
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各国分裂的原因
同葡属巴西独立后建成统一国家不一样,西属美洲殖民地独立后分裂成许多国家,比殖民统治时期的四大总督区更显分散。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第一,西属殖民地各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彼此贸易往来很少,没有形成统一市场,缺乏联系在一起的共同经济基础。第二,西属殖民地过于广阔,彼此间交通又非常不便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大封建主据地自雄,阻碍统一。第三,人民群众根据几百年来深受压迫的经验,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有所疑惧。
高二历史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教学设计
1814年拿破仑失败,复辟的西班牙国王于次年年初派出了一支1万人的大军前往镇压拉美革命。1815年是革命者最为艰苦的一年,到这年年底,各地的大部分革命政权又被西班牙军队所摧毁。
1820~1823年,西班牙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激烈斗争,使西班牙一时不能以全力来镇压拉美革命。这对西属拉美殖民地人民取得最后的胜利无疑是一个有利的因素。1820年葡萄牙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客观上促进了巴西的独立。
为了夺取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利益,英国资产阶级表面上对独立战争保持中立,但其所作所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南美人民的。1817年至1820年间,一些英国商人大都以赊账方式装备了去委内瑞拉的许多远征军。1820年,新成立的哥伦比亚政府承认英国商人提出的50万英镑的债权。1822年,英国反对“神圣同盟”以武力恢复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地的企图。1824年,英国承认了新独立的拉美各国。
美国也反对欧洲列强干涉拉美事务。1822年,美国承认已经独立了的拉美各国。1823年的“门罗主义”排斥欧洲列强向美洲扩张,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对拉美人民是有利的。
拉美独立革命得到了美、英、法等国进步人士的有力支持。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军队中都有许多美、英、法等国的志愿人员。有6000名英国志愿兵加入了玻利瓦尔的军队。
对《门罗宣言》的评价
我国对于美国对拉美地区政策的研究有着较为扎实的基础。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发表。近年来,在此基础上,这一课题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从发表的文章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
(1)对《门罗宣言》基本持否定态度。罗荣渠1963年称门罗主义是美帝国主义对外政策的基石之一,是美国统治集团利用当时的国际形势发表的一个投机性质的外交声明,它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是美国在西半球进行侵略、扩张和建立霸权的历史。(《历史研究》1963年6期)黄绍湘的《美国通史简编》一书认为,该宣言打着漂亮的旗号,实际上宣布拉美国家隶属美国霸权主义的势力范围。它是美国企图在美洲建立统治的宣言,是美国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
(2)认为《门罗宣言》起过积极作用。黄绍湘的《美国早期发展史》最早提出,《门罗宣言》的公布阻止了英国在拉美殖民地的野心,又对神圣同盟宰割拉美共和国起了一定的阻遏作用,还是有些进步意义的。黄柯可的《评“美国通史简编”》(《世界历史》1981年1期)一文支持黄绍湘的这种观点,认为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殖民势力,美国发表《门罗宣言》曾受到拉美各国的欢迎,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祝立明的《试论〈门罗宣言〉的性质和作用》一文也认为这个宣言是防御性的、客观上保护了拉美新独立国家不受神圣同盟的武装干涉。
(3)认为《门罗宣言》具有双重性质。吴瑞(《早期门罗主义剖析》,《江苏师院学报》1981年1期)、刘恩(《关于〈门罗宣言〉的几个问题》,《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8期)、雷崇普(《略论早期〈门罗宣言〉的性质和作用》,《中学历史教学》1983年6期)的三篇文章都认为,该宣言一方面抵御欧洲列强的干涉,有自卫性质;另一方面有侵略的潜在动机,伺机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刘恩指出,宣言公布时,前一种倾向是主要的;1830年后,后一种倾向才成为主导方面。雷崇普强调门罗主义的本质是侵略性的。关于《门罗宣言》产生的原因,大部分文章强调神圣同盟对拉美的威胁。王玮的文章《英美在拉美的争夺与〈门罗宣言〉的产生》(《历史研究》1983年3期)提出不应该忽视该宣言的产生与英美在拉美的争夺的关系,认为美国炮制这个宣言的主要动机,是抵制英国在拉美的扩张野心。罗凤礼在《〈门罗宣言〉的提出及其演变》(《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一册,重庆出版社1985年)一文中指出,《门罗宣言》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表现在:对拉美独立国家道义上的支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同时,宣言的实质是利己的,包含了美国根深蒂固的扩张主义。
教材所持基本上为第三种观点,具体来说:
进入19世纪20年代,拉美独立运动经过艰苦的反复斗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拉美各国的独立事实上已成定局。这时的美国由于西班牙迟迟不批准有关佛罗里达的条约,仍实行其“中立”政策。随着拉美的独立运动在国际上已经得到英国的明显支持,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声誉却日益下降。一个是咄咄逼人,一个是止步不前,美国显得是何等被动!1821年,西班牙国王终于批准了出让佛罗里达的条约,美国以实际上没有支付的500万美元购买了这块最南部的土地。至此,美国已没有后顾之忧。在美国人民的推动下和寻求新的海外市场客观要求的推动下,1822年3月,美国总统门罗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明确提出承认西属殖民地新独立国家。美国国会通过了这一建议。此后,美国加快了承认拉美新独立国家的步伐,先后承认了哥伦比亚、墨西哥、智利、巴西、秘鲁等国,并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门罗总统承认这是出于形势所迫,承认这些新国家是为了“同它们在今后保持友好关系,而不致让它们在怨恨我们的情绪下,在欧洲列强的狡猾手段下,变成列强政策的受骗者”。不过,美国对拉美新独立国家的承认,对拉美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在客观上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一行动使得美国在拉美的政治影响力开始超过英国,因为英国迟至1825年才承认阿根廷等三国,比美国正好晚了3年。
1823年,出现了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美独立革命的严重局面。英国在对待西属拉美殖民地的问题上采取了与俄、奥、法、普截然相反的立场和态度,反对它们的武装干涉和战争威胁,以免对英国在拉美的既得利益造成损害;英国也害怕美国的势力会乘机向拉美扩张,取代西班牙在南美的地位。为此,英国谋求同美国一起阻止欧洲列强对拉美的干涉,并以此牵制美国控制拉美的野心。这年8月中下旬,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在与美国驻英大使拉什的交谈和给他的信中表示,英美有必要在西属拉美殖民地的独立问题上采取共同立场,反对神圣同盟的干涉。坎宁的建议,成为“门罗宣言”出笼的直接原因。
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出了由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部分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或“门罗主义”。宣言主要包含三项基本原则:第一,“不准殖民原则”。反对欧洲任何国家在美洲大陆建立新的殖民地和进行殖民地的转让。其目的是保障美国扩张领土的权利。第二,“互不干涉原则”。其含义是:不许欧洲国家干涉美洲的事务;美国也不干涉欧洲的事务。其实,它的引申含义是美国有权干涉美洲的事务,而且这是美国的独有权利。第三,“美洲体系原则”。美洲是一个与欧洲完全不同的体系,其含义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引申含义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创造条件。
《门罗宣言》是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为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现实的和未来的扩张利益而出现的。一方面,宣言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公布后,引起神圣同盟各国和法国的坚决反对,英国只得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它;同时,它受到了拉美独立国家的普遍欢迎。这是美国外交上的一次成功和胜利。另一方面,宣言是在事先没有与拉美国家协商的情况下发表的片面声明,它是美国伺机在美洲进行扩张和争夺霸权的宣言。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实力的逐渐增强,门罗宣言的后一种作用也就越来越大,这不断地为美国侵略扩张的事实所证明。
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各国分裂的原因
同葡属巴西独立后建成统一国家不一样,西属美洲殖民地独立后分裂成许多国家,比殖民统治时期的四大总督区更显分散。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第一,西属殖民地各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彼此贸易往来很少,没有形成统一市场,缺乏联系在一起的共同经济基础。第二,西属殖民地过于广阔,彼此间交通又非常不便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大封建主据地自雄,阻碍统一。第三,人民群众根据几百年来深受压迫的经验,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有所疑惧。
高二历史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高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 › 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教学设计
- › 高二历史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教学设计
- › 高二历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教学设计
- › 高二历史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
- › 高二历史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教学设计
- › 高二历史亚洲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 › 高二历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教学设计
- › 高二历史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教学设计
- › 高二历史法西斯国家的扩张教学设计
- › 高二历史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教学设计
- › 高二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
- › 高二历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教学设计
- › 高二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 › 高二历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 › 高二历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教学设计
栏目导航
历史教学设计 推荐
- ·高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 ·《探索历史的奥秘》知识要点与教学设计
-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之简单化教课
- ·高中历史学习注重读讲议练 创高考佳绩
- ·学校针对学生的寒假综合症采取的措施
- ·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教
- ·教学设计:人造历史不适应于历史教学的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要点与教学设
- ·培养学生记忆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方法
- ·高一历史《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要点与教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识要点与教学设
- ·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新课标版
- ·2017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大纲版)
- ·高中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
- ·高中历史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
- ·高中历史必修2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
-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 ·高中历史必修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教学
- ·高一历史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
- ·高一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 ·高中历史必修2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