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第十四(论语)
浏览次数: 982次| 发布日期:08-30 03:19:43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宪问篇第十四(论语),
【译文】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原文】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评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被人们广为传说的一句名言。这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君子思不出位”也同样是这个意思。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与“正名分”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评析】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原文】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原文】
14·29 子贡方人(1)。子曰:“赐也贤乎哉(2)?夫我则不暇。”
【注释】
(1)方人:评论、诽谤别人。
(2)赐也贤乎哉:疑问语气,批评子贡不贤。
【译文】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原文】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原文】
14·31 子曰:“不逆诈(1),不亿(2)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1)逆:迎。预先猜测。
(2)亿:同“臆”,猜测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原文】
14·32 微生亩(1)谓孔子曰:“丘,何为是(2)栖栖(3)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4)也。”
【注释】
(1)微生亩:鲁国人。
(2)是:如此。
(3)栖栖:音xī,忙碌不安、不安定的样子。
(4)疾固:疾,恨。固,固执。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说:“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原文】
14·33 子曰:“骥(1)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
(1)骥:千里马。古代称善跑的马为骥。
【译文】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原文】B>
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评析】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
【原文】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1)人。下学而上达(2),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1)尤:责怪、怨恨。
(2)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原文】
14·36 公伯寮(1)愬(2)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3)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4)。”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1)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2)愬:音sù,同“诉”,告发,诽谤。
(3)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谥号。
(4)肆诸市朝: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
【译文】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评析】B>
在本章里,孔子又一次谈到自己的天命思想。“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原文】
14·37 子曰:“贤者辟(1)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2)矣。”
【注释】
(1)辟:同“避”,逃避。
(2)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译文】
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评析】
这一章里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人不能总是处于一帆风顺的环境里,身居逆境,怎样做?这是孔子教授给弟子们的处世之道。
【原文】
14·38 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原文】
14·39 子击磬(1)于卫,有荷蒉(2)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3)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4),浅则揭(5)。”子曰:“果哉!末(6)之难(7)矣。”
【注释】
(1)磬:音qìng,一种打击乐器的名称。
(2)荷蒉:荷,肩扛。蒉,音kuì,草筐,肩背着草筐。
(3)硁硁:音kēng,击磬的声音。
(4)深则厉:穿着衣服涉水过河。
(5)浅则揭:提起衣襟涉水过河。“深则厉,浅出揭”是《诗经·卫风·匏有苦叶》的诗句。
(6)末:无。
(7)难:责问。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原文】
14·40 子张曰:“书云:‘高宗(1)谅阴(2),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3),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4)三年。”
【注释】
(1)高宗:商王武宗。
(2)谅阴:古时天子守丧之称。
宪问篇第十四(论语)
【译文】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原文】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评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被人们广为传说的一句名言。这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君子思不出位”也同样是这个意思。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与“正名分”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评析】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原文】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原文】
14·29 子贡方人(1)。子曰:“赐也贤乎哉(2)?夫我则不暇。”
【注释】
(1)方人:评论、诽谤别人。
(2)赐也贤乎哉:疑问语气,批评子贡不贤。
【译文】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原文】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原文】
14·31 子曰:“不逆诈(1),不亿(2)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1)逆:迎。预先猜测。
(2)亿:同“臆”,猜测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原文】
14·32 微生亩(1)谓孔子曰:“丘,何为是(2)栖栖(3)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4)也。”
【注释】
(1)微生亩:鲁国人。
(2)是:如此。
(3)栖栖:音xī,忙碌不安、不安定的样子。
(4)疾固:疾,恨。固,固执。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说:“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原文】
14·33 子曰:“骥(1)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
(1)骥:千里马。古代称善跑的马为骥。
【译文】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原文】B>
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评析】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
【原文】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1)人。下学而上达(2),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1)尤:责怪、怨恨。
(2)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原文】
14·36 公伯寮(1)愬(2)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3)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4)。”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1)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2)愬:音sù,同“诉”,告发,诽谤。
(3)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谥号。
(4)肆诸市朝: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
【译文】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评析】B>
在本章里,孔子又一次谈到自己的天命思想。“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原文】
14·37 子曰:“贤者辟(1)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2)矣。”
【注释】
(1)辟:同“避”,逃避。
(2)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译文】
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评析】
这一章里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人不能总是处于一帆风顺的环境里,身居逆境,怎样做?这是孔子教授给弟子们的处世之道。
【原文】
14·38 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原文】
14·39 子击磬(1)于卫,有荷蒉(2)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3)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4),浅则揭(5)。”子曰:“果哉!末(6)之难(7)矣。”
【注释】
(1)磬:音qìng,一种打击乐器的名称。
(2)荷蒉:荷,肩扛。蒉,音kuì,草筐,肩背着草筐。
(3)硁硁:音kēng,击磬的声音。
(4)深则厉:穿着衣服涉水过河。
(5)浅则揭:提起衣襟涉水过河。“深则厉,浅出揭”是《诗经·卫风·匏有苦叶》的诗句。
(6)末:无。
(7)难:责问。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原文】
14·40 子张曰:“书云:‘高宗(1)谅阴(2),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3),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4)三年。”
【注释】
(1)高宗:商王武宗。
(2)谅阴:古时天子守丧之称。
宪问篇第十四(论语)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论语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一同步辅导 推荐
- ·《论语》——立身之则
- ·《论语》——仁孝之道
- ·高中标准教材《论语选读》严重失准谬误
- ·《论语》——为政治国
-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师的张扬与学
- ·论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 ·卫灵公篇第十五(论语)
- ·汉唐儒家作品选(论语|孔子)
- ·宪问篇第十四(论语)
- ·高一语文三、五单元试卷
- ·《呐喊》自序(含配套教案)
-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训练·熟语的辨析
- ·秋水课件
-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 ·《季氏将伐颛臾》课文理解
- ·高一第一单元测试
- ·先秦儒家作品选(论语|孔子)
- ·孔子生平
- ·卡夫卡和里尔克:同往别处
- ·出墙红杏莎乐美是谁?与伟大的心灵共舞
- ·从豹眼中看世界
- ·里尔克传——第五章 巴黎与罗丹
- ·里尔克传——第六章 新艺术的杰作
- ·里尔克传——第七章 杜依诺、非洲和西
- ·里尔克诗选——第八章 战火纷飞的年代
- ·《论语》——守礼之教
- ·里尔克诗选——果园
- ·漫谈老子与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