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散文教学散文的器与用

散文的器与用

浏览次数: 40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散文教学
标签:散文教学大全,http://www.350xue.com 散文的器与用,

朋友们对我有个评价,说小说没有评论好,评论没有散文好,颠过来就是,评论比小说好,散文又比评论好。批评中有赞许,赞许中有批评,我听了只有苦笑,不敢多置一词。
  说一个人散文写得好,就跟说一个英国人会说英语,说一个中国人会说汉语差不了多少,顶多是说他的英语或汉语说得好些。
  附带的还有个说法,是,小说吃香时写小说,评论吃香时写评论,散文吃香了又写散文。若知道我写了《李健吾传》,说不定还会加上个做学问吃香了,你又做起学问。没说出的该是,文坛哪能容得此等势利之徒。
  这,就连苦笑也笑不出来了。
  我是学历史的,虽说“文化大革命”中断了学业,念兹在兹的还是个它。混迹文坛以来,不断地买书,约略说来,有几个高潮,起初是外国小说,后来是中外文艺理论,再后来是名家散文随笔,近几年是现代文学的各类著作。而这中间,始终如一,见了好的就买的,则是中国历史著作,比如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最初出来时就配齐了,新近听说美籍华人学者许倬云先生的《西周史》写得不错,书店里见了,想也没想就买了回来。
  光写小说,实在不是我的本愿。二十多年前在吕梁山里教书,一个小山庄上,没有可参考的书,没有可讨教的人,有的仅是手中的钢笔,写教案的稿纸,对一个想出名想得快疯了的年轻人,你让他做什么去?
  谁都得承认,写小说是一条最便捷的路。
  后来的事就不细说了,总之一句话,眼界宽了,境遇好了,自家做得了自家的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不好也不丢谁家的人。
  小说,文学评论,做学问,不管是时势的催迫,还是心性的使然,都是存了心志,下了力气去做的。独有散文。是不经意间为之,又不经意间薄有声名。有人或许会说,这是你先有点学问的功底,写小说写评论又练好了手中的笔,才能这样挥洒自如。果如其然,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说明我这人还有点灵气,还堪造就。可惜不是这么回事,小说,评论,学术著作,这一切,我都是当作文章来写的。散文是最中国化的文章,自然更得用心写好。若说前一时期的写小说是练好了手中的笔,不是自诩,我上大学时这枝笔就练得相当好了。不信可以问问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而当年所写的,包括“大字报”在内,大都可说是散文。
  就是小说,评论,学术著作,从大的文体上说,也都是散文,或者说是散文之一种。附带说一句,我们对文体的划分,实在混乱得很,有的是从内容上定义的,如小说、报告文学,有的是从形式上定义的,如诗、散文,于是有了散文诗、纪实小说、诗体小说等不伦不类的东西。
  说到底,散文不过是器,器者,工具也。
  这几年是散文热,报纸副刊大行其道,散文随笔连篇累牍,看得人眼花缭乱乃至手忙脚乱。有识者赞曰,这是中国文学正统之所存,也是中国文学希望之所在。又有有识者叹曰,提倡性情而性情坏,提倡散文而散文亡,篇目虽多而精品绝少。不光有识者看出这一层,就是无识如我者也感觉到了。
  前些天,一位年轻朋友来我这儿闲谈,就说起过这个话题。她问这是为什么,我说,散文本来是“器”,它的使命是“用”。如今人们光是在做器,而不用,就像做了许多坛坛罐罐,里面什么东西都不装,一堆空坛子空罐子有什么好看的。柳宗元的散文,谁都说好,清冽,悲怆,不是他的文笔好,是他懂得文章的器与用交互相长的道理。他写《捕蛇者说》是为了“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写《送薛存义序》是为了“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就是纯然写景的《永州八记》,若舍了那一腔子的悲伤与凄凉,光凭几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和眼下许多可一言以蔽之为“某某到此一游”的散文,怕也没什么不同。韩愈写过许多墓志铭,被人讥为“谀墓”,我没全看过,若篇篇都像《南阳樊绍述墓志铭》那样好,也就难怪有那么多人争着给他送礼金了。有所依傍,才能有所论列,多写几篇墓志铭实在不是什么可责怪的事。你不能看他得了多少金子,得看他的文章写得好不好。
  现代作家中,朱自清的散文是够水准的了,论者每举例,多说他的《荷塘月色》写得怎么怎么好,我却不以为然,当然,作为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荷塘月色》也是够水准的。可是,若朱先生仅写些这类货色,怕也难称得上散文大家。我以为,他最好的散文,是《背影》、《给亡妇》这类怀念亲人的文字,还有那些给年轻人写的评论文字。在这些文章中,最能见出朱先生敦厚儒雅的性情。而后两类文章所以好,恰是因为其中“用”的成色多些。
  这位朋友还问我,当今作家中,谁的散文写得好。我说,这就不好说了,还是翻过来,说谁的散文写得不好吧。也不能具体了,只能笼统地谈。一般说来,凡是专门写散文的作家写的散文都不太好,再就是小说家写自己的散文不太好,女作家写别的女人的散文也不会太好。前一点,道理很简单,散文就不是专门写的,写散文得有所感而发,你没那个“所感”,光有那个“发”,就发不成样子。有个现象好多人都忽略了,文学史上,说某某人是散文家,前面必定还有个别的什么家在那儿垫着,他得先是那个家,才能成了这个家。至于后两点,稍难理解些,仔细想想,也就知道是为什么了。
  接下来,她又问起余秋雨的散文。
  我知道她的鬼心眼是什么。
  去年秋天,我写过一篇《余秋雨散文的缺憾》,大意是说余氏的散文,好些地方用的是小说笔法,叫人不敢相信。她以为我会大骂一通了事。不是那么回事。一篇小文章,说缺憾只能光说缺憾,再则,缺憾嘛,也仅是说缺了点什么,让人引为憾事,并未否定整体的价值。如果缺得很多,就不会光是憾了。从器与用的角度上说,余氏散文最大的功德,是他有相当的“用”。一个搞艺术史的人,趁去各地讲学之便,于参观游览之余,用散文,尤其是为人不齿的游记散文的形式,阐释各种古迹史实的文化意蕴,这就使他在当今散文作家如过江之鲫的喧嚣中,成了不言的桃李,其下自成蹊,也就毋庸嗔怪了。可惜好多推崇余氏散文的人,不明白这一点,而大讲什么“文化”呀,“境界”呀。真要是这样,你怎么解释,多少有文化又有境界的散文,大都如秋虫夏草,声不过百步,时不过一秋,转眼间便声寂枯去,而独有余氏的散文在大陆乃至港台,大行其道且历久不衰?
  这就要说到那个被人说烂了的“文以载道”。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说,中国过去的文学,可分为言志派和载道派,被人推为不刊之论。当时还在上大学的钱钟书就著文驳斥,说“志”也是“道”,这种分法没有多少道理。我看也是的,不光志是道,情又何尝不是道。文以载道,实则是形与质的问题,也是器与用的问题。更为玄妙的是,它还不是水罐与盛水这样浅层次上的器与用。文与道,可说是二而一,一而二。不是想要写出点什么,你就写得出什么,什么都没有,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作不成一篇像样的文章。古人说为文须“胸有丘壑”,正是这个意思。“庙前有树,人皆谓树在庙前,予独谓庙在树后也。”这号话,被当作天下最无内容的文句,可是你若知道那是人家编出来挖苦八股文的,其中也就有“道”在了。
  不要一说“道”,就摇头,就叹气,以为什么鬼魅又借尸还魂了。你可以鄙薄他的道,但你总得也有个道才行。歌功颂德是道,愤世嫉俗也是道。不怕你的道不完备,怕的是你没有道,今天吃羊肉,明天吃狗肉,后来又说豆腐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
  有了道的操守,又存下用的意识,若你还是个有点才气的,你的器——散文,想要写不好,也不容易了。




散文的器与用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散文   散文教学,散文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散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