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散文教学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

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

浏览次数: 81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散文教学
标签:散文教学大全,http://www.350xue.com 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

  一 近年来散文创作的收获与问题
  有些同志用这几年来小说创作引起较多注意的情况,来和散文创作进行比拟,得出了散文创作不景气的贬抑性的结论。这看法也流传到了散文界,使有些从事散文创作和评论的同志产生了一种悲观心理和寂寞情绪。
  我觉得这是不必要的,因为简单地将小说与散文创作进行类比,这种做法本身就并不科学。小说由于它充分展开情节性的特征,吸引的读者肯定会多一些。当然也有些新派小说家正致力于淡化情节,不过一般说来它在这一点上无论如何也还是超过散文的。
  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间,它主要是以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正是因为不以情节性作为自己的主要特征,它的阅读者的范围自然会缩小一些了,不过它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却不应低估,而且随着读者知识水准和审美情趣的不断升华,这种在更为逼真的境界里引起情绪波动的文学样式,肯定会愈来愈多地深入到读者的心灵中去。
  除了这两种文学样式本身不同的素质引起不同的结果之外,小说受到社会上更多的注意还具有外在的原因,这就是近年来小说方面全国性的评奖工作以及有关这一消息的多种报道,给人们造成了十分鲜明的印象。千万不能低估广泛宣传给予人们心理上的强烈效应,正是在这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小说创作很繁荣,而散文创作却很萧条的社会舆论。文学样式之间不恰当的比较和社会舆论对于心理上的压力这两方面的原因,确实影响了对于散文创作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论。
  去年冬天,我在参加江苏宜兴的“陶都紫砂散文节”时,著名散文家柯灵跟我这样说:要经得住寂寞,要打消这种寂寞感,切切实实写出好的散文来。青年散文家苏叶跟我这样说:为人为文如果费尽心机追求热闹,就丢失了最可宝贵的真诚与良知;没有一定的素质和境界,就是想要寂寞也得不到。我十分同意这两位散文家豁达而高洁的见解,因为如果从事散文创作的动机,并非是为了趋时和凑热闹,并非是为了获得响亮的名声,而是为了用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的思想感受和艺术途径,去跟读者对话和谈心,去丰富我们民族文化的宝库,这样自然就用不着惧怕什么寂寞的,而且如果真正理解了我们整个民族对于散文创作所要求的大致趋势,那就可以说是获得了最终意义上的自由,重要的问题是在于自己如何去进行实践,而谈不上有什么寂寞感可言了。
  进行了上述的论辩之后,应该回到对于散文创作的正面估价上来了。我认为最近几年以来的散文创作无疑是有成绩的,总的发展趋势是健康的,这主要表现为满腔热情地拥抱着时代与人生,自然贴切地抒发着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激情;追求真情实感多起来了,追求朴实和浑厚的生活气息多起来了,追求对于社会人生严肃和深沉的思考多起来了,追求思想境界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特性也多起来了。总之,当前散文创作的现状是在正常发展的,没有任何理由悲观或丧气。
  这样说来,当前散文创作难道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吗?也不是的,我们确实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主要表现为思想或艺术的路子还比较狭窄,不够丰富和多彩,不够广阔和深刻,也缺乏更为积极地去探索新颖独创的思想艺术途径的自觉意识,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于过去长期存在着的各种框子和格套,还束缚着不少的同志,因此常常陷于自我封闭的境地,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习惯的轨迹运转,有意或无意地以过去几十年中的散文创作为圭臬,沿袭多于独创,模仿多于追求。
  二 对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的看法
  全国解放以后的散文创作确实获得了很大成绩,却也存在着被带有封闭气息的时代氛围所制约和决定了的缺陷,这种情况往往不是由作家个人所能完全负责的。在我们的散文评论或研究中,总的来说也并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做到如实地阐述散文创作的长处与不足、收获与局限,未能充分地提供出一个鸟瞰式的确切评价,而更多的是进行微观式的局部性的探讨。
  长期以来散文评论或研究的格局,是对于“点”的注意远远超过了对于“面”的掌握。这种微观式的研究工作自然也是需要的,问题是在于这种微观的研究格局中,没有很好贯彻宏观研究的指导线索,譬如说在不少研究杨朔散文的论著中,往往难以看到对他的创作与整个散文发展趋向的全部关系作出分析,难以看到对杨朔散文究竟体现了整个散文发展趋向中的哪些强点和弱点作出分析,更不用说难以看到对杨朔及整个散文创作强弱点的深刻历史原因作出分析研究了。正是由于缺乏宏观式的总括与反思,我们往往就无法对过去的认识达到高度理性的地步,无法突破过去传统里包含的惰力,全面地去开拓一条广阔的新路。
  正由于整个散文界对自己发展过程宏观考察和深入思考的不够重视,却较多的滞留于微观把握与表层分析,偏重于对少数几位优秀散文家如杨朔、秦牧和刘白羽作品的鉴赏,因而有些青年作家开始撰写散文时,就无法形成自觉性的创造意识,往往较多地受到这些作品思想和艺术格局的影响,甚至还陷于模仿的状态中间,久而久之就不容易摆脱这种艺术途径,成为窠臼或模式,无法出现自己独创的因素了。
  我们长期以来研究当代散文创作的工作,对于提高广大青年作者的知识和素养来说,肯定是有成绩的,但是像这样过多地停留于微观式的就事论事的分析鉴赏的方法,其实是流露出了偏重于单纯地追求艺术技巧的倾向。然而对于包括散文在内的任何文学创作来说,光解决了艺术技巧还是不行的,有了娴熟的技巧可以写出文学作品来,却无法保证它总是成功地充满了个性和灵魂,充满了震撼读者心弦的感情力量,而后者才是根本的关键,文学大师巴金所说的“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确实可以说是具有深刻的哲理涵义,值得苦心钻研艺术技巧的同志们思考。
  正由于文学创作的实质是个性的另辟蹊径,因此过多和过于繁琐地对于像杨朔散文艺术技巧的分析鉴赏那样,是只能制造“杨朔体”的模子,而不能很好召唤和促使青年散文家创造自己独特风格的。
  正由于这样的做法不能很好给人们开拓宽阔的视野,不能很好给人们提供对于许多关键问题的思索,而是企图将现成的创作模式灌输给人们,让大家沿着这种封闭性的艺术思维方式前进,因此就是写得极像杨朔的散文,也只能是精巧的摹本而已。“杨朔体”散文的得到流传,应该说是散文评论和研究工作的失败。文学创作从根本上来说是舍弃开始时可能产生的某些摹仿,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面貌、人格和情趣来,否则就不好说是在艺术世界里取得了多大的成功。
  我们的有些散文研究论著,迄今还在一成不变地赞美着五六十年代出现的某些散文名篇,而没有很好从宏观的视角展开整幅建国以后散文创作的蓝图,进行立体化的分析和论述,像这样的研究方法应该得到改变了。
  五六十年代出现的不少散文名篇确实是写得相当美的(有的壮美,有的柔美),确实都始终保存着它们特有的价值,不过对于一个善于鉴赏与研究的人来说,既不应该盲目地崇拜,也不应该抽象地否定,而要从产生这些作品的生活土壤和时代主潮,看到它们在思想艺术方面的长处和局限。如果这样的尺度是准确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有些被反复称赞的名篇,由于受到当时“左”倾思潮的沉重压力或不自觉的渗透,在真实性这一点上不能不受到了很大的削弱,有的甚至是矫揉造作或完全虚假的。离开了“真”,当然就说不上“美”。
  正是由于当时“左”倾思潮造成的封闭和禁锢的原因,有些散文作品不仅思想情绪的表达是拘谨的,甚至连艺术技巧的表达也是拘谨的,所以它们呈现的艺术美往往显得单一化和定型化,而不是丰满和辐射性的。针对这样的情况,真正的散文研究工作就不应该是一味地赞美,而应该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去俯视历史,肯定这一段时期中散文创作中获得的成绩及其原因,同样也指出它的缺陷及其原因,并且探讨散文创作前进途程中应该注意的倾向性以及若干具体性的问题,这样的研究工作才能够使散文创作的思想活泼起来,深沉起来,向更高的境界去攀登。
  三 散文创作中长期存在的框子和格套
  不少束缚着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的框子和格套,迄今还在羁绊着我们不少同志的思维方式。当时流行过的有些带有片面性的提法,在今天的散文评论中依旧畅通无阻,像其中影响最大的“形散神不散”就是如此。
  “形散神不散”,是在一篇很短的论文《形散神不散》(萧云儒)中提出的,也许短论的作者不曾预料到,他在六十年代初期提出的这个主张,竟连绵不绝地流传了二十多年,几乎被绝大多数的散文评论家所采用。为什么它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这要由历史来回答。因为这主张自觉或不自觉的表达了我们当时相当盛行的文艺思想:作品的主题必须集中和明确(这其实是古典主义式的艺术趣味)。短论《形散神不散》具体地发挥了这种“神不散”的主张,即“中心明确,紧凑集中”,“字字玑珠,环扣主题”,完全符合于当时盛行的这种文艺思想,所以它得到广泛的流传是可以理解的。

[1] [2] [3]  下一页


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散文   散文教学,散文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散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