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散文教学关于当前散文创作的对话

关于当前散文创作的对话

浏览次数: 72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散文教学
标签:散文教学大全,http://www.350xue.com 关于当前散文创作的对话,

  吴泰昌:
  《天津文学》叫我们谈谈当前散文创作,你不肯先说,只说“别冷场”,那就是逼我先说了。
  开始我想说目前对散文的偏见。比方在综合性文学期刊中,散文是不可缺少的,但并不是主要的。好像点缀,甚至有人认为是调剂品。大部头写不出来就写散文;小说写不出来就写散文,把散文写作看得很容易,好像随手就能写。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实际上散文的文学价值和地位,不是小说或别的文体所能代替的。它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有时比小说还深刻。举个例子:反映“文化大革命”,出了一批作品——伤痕文学,但和“文化大革命”的生活现实相比,就觉得深度、厚度以及震撼人心的力量方面还不够。而在散文中却不然,如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对反映干校生活和知识分子命运,对揭露“四人帮”倒行逆施方面,是一般小说所写不了的。巴金的《怀念肖珊》,使我们看到老一代知识分子善良正直的心地和“四人帮”对知识分子残酷的摧残。这样的散文不一定比小说感染力差。宗璞的《哭小弟》,令人心裂,情感的深厚、真挚、强烈,也是一般小说未必能达到的。
  冯骥才:
  好,泰昌你这个话题开得有意思,引我来插嘴。你说的是散文的独立存在的价值。任何一种艺术样式所能表达、所能开掘、所能显现的那部分内容,往往是其他样式不能达到的。比如绘画的直接视觉效果,音乐没有。音乐要想表现画面,想产生视觉效果,只有唤起听者的视觉想象。可是音乐的这种画面,这种流动的、任意的、忽隐忽现的、随心所欲的画面,反而是绘画所不具备的。不被其他样式或品种所能替代的,就是这样式的最主要特征。没有特征就没有存在价值。那么什么是散文的特征呢?在当前一部分小说向散文靠拢,有没有可能吃掉散文?像一个水银珠儿碰到另一个水银珠儿,变成了一个。我以为小说为什么要散文化,值得研究。一是小说要突破故事性的传统规范,就借助于散文没故事的特征。二是小说要追求文字美,避免交待人物历史,环境局面,事件过程,而使文字缺乏魅力。这些优势正是散文特有的。三是小说要直接表达叙述者的心态,这正是散文写作毫不费事而擅长的。弄明白这些,就不必担心,如果小说完全做到和散文一样,那就不是散文变成小说,而是小说变成散文了。
  吴泰昌:
  小说往往离不开散文,小说文体散文化是一种重要动向。许多散文家就是小说家,汪曾祺、张洁、王蒙、林斤澜,还有你大冯等,当然我们并不要求每一位小说家都能写精美的散文,但散文写作的训练对小说创作是有用的。我们现在小说中最感功力不足的是描绘,风景、环境、人物、心理、气氛,描绘不出来,文笔不行,其主要原因是文笔训练不够。
  冯骥才:
  我总是和你同一观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最近一个时期,小说家们都看重文体和语言魅力。有人提出语言是小说的一种主体要素(如黄子平),有人提出美文观(如张承志)。小说家对语言艺术的自觉,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比如语言和张力、弹性、内涵、象征、节奏、变形,比如文学的自我造型能力(这又涉及诗的书面美)。再比如对叙述语言的重视,叙述的角度,叙述方式,叙述者自我情感的把握与节制——我不再说了,再说下去就离开散文跑到小说那边去了。
  吴泰昌:
  看你的脑袋里,小说占了一大半。让我们再扯回到散文,散文形式还需要多样、广泛,不是单纯的抒情。小品、杂文、讽刺、说理、人物速写、书话、札记,等等都是。散文作者应有深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我以为散文最能考验一个作家的思想、生活、经历、修养、功力。
  冯骥才:
  当前散文之所以在成就上落后小说,主要是旧的散文的规范还没打破。
  吴泰昌:
  对!最近10年来,前几年小说发展太猛,显不出散文新成就。这两年小说不像前两年那么显著了,没有大的高峰,同时由于人们思想活跃,心情平静了,能更从容地回顾往事,思索现在,憧憬未来。还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人民文化素质、艺术修养提高,审美情趣提高了,人民需要更多更好的散文。近年来散文杂志的发行量普遍上来了,《散文世界》登了个广告,订户增加了不少。
  现在散文的数量并不少,但读者记得住、留得下印象的不多,早几年还能提出几篇,像黄宗英的《星》,这几年很难。散文名篇也不像小说影响那么大,也不易得到公认。
  写散文的路子一般说有两条,一条是写人情、世态、风景,如朱自清的散文;另一条是反映现实斗争的,如叶圣陶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文革”以前强调积极反映现实,对作者个人感情抒发少。现在写作者感受的多了,现实生活的变化,带来感情上的变化。
  当前阻碍散文发展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五十年代留下的一些框框没有彻底突破,写作模式化、概念化和说空话的习气,束缚着散文的发展。
  散文这种文体应该是丰富的、自由的,最需要多样变化,给人以个性的感觉,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着尝试、创新的问题。
  提到散文的创新,我以为最基本的是感情问题,首先要真,最忌虚假。为什么有人写日记写得好,而写正式文章不行?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是实实在在的自己对人生的体味,是真情。文章往往是做给别人看的。
  冯骥才:
  我忍不住又要插一句嘴。我写散文比小说少,而且觉得难得多。生活中碰到的,可以抓住写小说。散文好像必须从心里慢慢生发出来,完全是不期而遇,但又很难遇到。非得是心里边一根看不见的弦忽然地响起来,止不住,才写。我这可不是给你补充道理,而是补充一种感觉。一个活的我的例子。
  吴泰昌:
  是啊,散文应是自然地从内心流出来,而不是用一种模式,用华丽的词藻做出来,做出来的文章必然轻飘,没有触动。有的人不是专写散文的,却写得不错,如刘晓庆、白杨,就是把自己想的写出来,写得自由活泼,能引起人的共鸣。
  杨朔的散文,匠心看得出来,是结构式的。讲究结构也可以,松散也可以;华丽也可以,朴实也可以,关键是都要包含着自己的真情,对生活的思索。
  真情,这看起来是老生常谈,但对散文是至关重要的。哪怕是写一片树叶,都要有或浓或淡的感情,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散文反映现实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对感情的抒发,方法是很多的,有的是直接抒发,也有通过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反衬现实。陈白尘写童年的回忆,实际上那些问题都和现实有关,透露出对现实的感情。肖乾的《回忆中的歌声》,虽然是回忆过去,但是以他今天的感受写的。如果早些年,还是写这个题材,不可能写出现在的感受。
  有人说现在游记太多了。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都差不多。如果是写常识、写客观景物当然不行,写自己感受的话,没有一篇会相同,就是一个人写一个地方的游记,先后两次也不会相同。
  悼念性的散文,有些是评语式的结构,没有什么情绪,轻飘飘地走了,看不见作者的个性。
  在语言上,青年作家还要向老作家学习,语言的功力在散文上最容易露怯。
  整个看,散文写得好的,还是老作家和中年作家。有一部分青年作家写散文不如写小说。散文作者的平均年龄,相对地说是比较大的,他们对人生的理解是成熟的。
  我对散文的发展持乐观态度,我国散文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五四”后第一个10年里,散文的发展比小说还好,出现了一大批有突出成就、个性鲜明的散文家:鲁迅、茅盾、冰心、郁达夫、叶圣陶、郑振铎、朱自清、许地山……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展,一篇好的散文传世,其影响决不亚于一篇好的小说,冰心写的最有影响的,我以为还是《寄小读者》。
  《天津文学》重视散文,想做些促进工作,有所建树,这是很好的。要求散文写得短小精美,就要有独特的角度。篇幅短小,要在艺术上高度浓缩,在意境上,语言上多下功夫。小小说占不到小说中最好的位置,而短小的散文却可能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冯骥才:
  泰昌这一大套,叫我无处插足插手插嘴插话。这样也好,他开头我结尾,大体上表达了我们对当前散文创作的意见。
  我以为《天津文学》把散文做一大项来抓,很好。散文成就不高,就因为重视它的不多。因为重视的不多,甚至把散文地位摆在小说之下,就造成一种偏见,很多有才华的人不愿往里边投放精力,做最费力的工作——突破散文模式与规范的工作。有时,只听到一些散文名家的呼吁,反响却寥寥。散文寂寞已久,真希望有识之士齐声大喝打破之。幸好《天津文学》有眼光,有气魄,还有点野心,有意在振兴散文方面做出点成绩。这有什么不好?艺术野心是最宝贵的。希望新老海内外作家都有兴趣试一试,给散文以新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艺术观念。击破散文创作平庸陈旧的局面,尤其是陈词滥调。给它以活生生的生气和开创天地的艺术勇敢。别叫《天津文学》一番难得的大志付诸东流。




关于当前散文创作的对话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散文   散文教学,散文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散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