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艺术对研究性学习中质疑提问的思考

对研究性学习中质疑提问的思考

浏览次数: 97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教学艺术
标签: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350xue.com 对研究性学习中质疑提问的思考,

消除单向的教师提问弊端       重视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
               ——对研究性学习中质疑提问的思考
四川省遂宁师范学校       罗忠诚(629000)
内容提要:
        质疑提问能力是进行研究性学习必备的基本能力,而教学中教师独占提问权利的单向提问模式,阻碍着学生质疑提问能力的形成。我们必须明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义,消除单向的教师提问模式的弊端,推行师生互动的多向提问模式,探究行之有效的一般质疑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    单向提问         弊端         质疑能力        培 养   

质疑能力是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必备的基本能力。而教学中教师独占提问权利的单向提问模式,阻碍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形成。因而我们必须明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义,消除单向的教师提问模式的弊端,推行师生互动的多向提问模式,探究行之有效的一般质疑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为学生顺利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奠定好基础。
        一、明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意义
       早在20世纪40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就大力倡导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并还写了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①可见质疑发问的重要性。
        1、质疑是发明创造的起点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是问号。我们的大部分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中的智慧就在于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②科学史上的发明创造无不是这样:瓦特因质疑“壶盖为什么会动”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因质疑“苹果为什么会落下来”而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鲁班因质疑“野草叶子为什么能划破手指”而发明了锯子,......可见,质疑是发明创造的起点,是开启科学的钥匙,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开始。
         2、质疑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前提
       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去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③只有提出了问题,才可能探究问题。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要通过提出问题来进行学习,把提出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看成是进行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另 一方面,又强调通过学习生成新的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问题始终成为学习者感知和思维的对象。      
        3、质疑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清代学者陈献章曾经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④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和解决疑问的过程。大凡学有成就的人,他们都 多疑善疑,疑之不解而学不止,从而获得了广博的知识;一般的人获取知识,也是从疑问开始的。因为有了疑问,才会有认知上的冲突,才会激活潜在的求知欲,才会主动去探究疑问的答案,才可能使自己的认识逐步广泛和深入。学生求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所以,我们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用科学史上因质疑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感化学生,用质疑对探究学习的必要性启发学生,用质疑对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让学生懂得“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而产生质疑的潜意识需要和兴趣。
        二、消除单向的教师提问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独占提问的权利,形成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问——学生再答”的单向提问模式,即使是教师的精心备课,也只不过是课前估计和预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地方可能不容易懂,哪些地方可能似懂非懂,哪些地方可能容易混淆,哪些地方可能容易忽略等情况,估计和预测了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周密设计出一系列提问引导学生逐一解答而已。新课标颁布以后,虽然很多教师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耳熟能详 ,但实际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化的现象相当严重。比如,要求学生只用三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教师就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解答。学生还根本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没有个性化阅读的体验,更没有思考和质疑机会,他们只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学习,只忙于思考怎样回答教师的提问,没有机会去发现和思考教师提问以外的问题。这种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学习怎能叫做“自主”?这种没有根基的讨论怎能叫做“合作”?这种脱离文本的思考怎能叫做“探究”?如此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能人云亦云 、亦步亦趋地“继往”,却很难自主地、创造性地“开来”,他们怎能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他们将来又怎能成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呢?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三:
        1、教师的潜意识错误观念作祟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已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学生是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带着句号离开课堂的”,“学生不质疑,就说明他们已经学懂了,没有疑问了”,“只有没听懂才质疑”。于是,他们往往在教学中这样对学生说:“谁还有没听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问?......”我们可以将其潜台词理解为:“刚才我已经讲得清楚明白了,大家都该听懂了,你为什么还没听懂呢?你认真听课了吗?......”如此一 来,学生的个性体验被压抑,想象力被扼杀,谁还敢质疑?谁还愿质疑?谁还能质疑 ?其实,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质疑,说明他们对所学内容有所思考,教师是应该充分肯定和鼓励的。                                 
        2、受到一些书籍和论文的影响
       近年来,各种《教学法》、《教学技能》等书籍,用专章专节探究和介绍教师教学提问的作用、方式、方法和技巧的俯拾即是,一些教研论文也有对教师如何提问的深入探讨,但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这方面的探究,可以说是一鳞半甲,就连探究新课改的一些论文和专著也是如此。那些教师长期受到这样的影响,自然就只认识到教师提问是了解学生情况、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能力的主要手段,而认识不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于是就觉得在教学中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无可非议了。其实,教师在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的提问,的确无可非议。但教师独占提问的权利,不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就不是无可非议的了。
        3、教师对教学调控缺乏信心
       有些教师对教学调控缺乏信心,总担心让学生质疑会出现意外,万一学生提出了教师意想不到或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就会处于两难境地:回答吧,又怕临场慌乱说错出丑;不回答吧,又怕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教师独占提问的权利保险。其实,这些教师应该认识到,“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师生之间的界限日趋淡化,教与学的交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取得了发言的主动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  ,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 ⑤因此,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教师只要放下架子,真诚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疏漏和不足,并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探究解答的途径和方法,就既能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又能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从教师的身上受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感染。当然,教师要及时加强教学技能修养,不断提升教学艺术,以便真正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共同合作者。

[1] [2]  下一页


对研究性学习中质疑提问的思考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