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艺术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角色观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角色观

浏览次数: 66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教学艺术
标签: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350xue.com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角色观,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角色观

 黄石二中 廖 轶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进一步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确立这一观念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因为新的课程内容要靠教师去实现,新的课程标准要靠教师去推行,新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要靠教师去探索,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扮演的角色越到位,越恰当好处,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积极的学习局面越易形成,教师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越易得到充分发挥。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必须从思想认识和教育教学行为上生发以下变化。
    一、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教师应把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当作终身受用的格言,激励自己为教育事业鞠躬尽卒。然而,有些教师对此产生了片面理解,认为师徒如父,“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平时盛气凌人,不可侵犯;上课一本正经,不苟言笑。在“授——受”关系中,常有的是居高临下的说教,漠视学生的独特性,自主性,把自己的特点、思想强行灌输给学生,师生间失去了人与人的相通相融,失去了情感陶冶、精神拓展乃至生命发展的意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怎能得到发挥?一位颇有资历的老教师曾经很有感触地给我们谈起他所经历的一件事。几年前他所任班级的一位学生,在一篇习作中大胆地把他描述了一通。学生笔下的他面目威严,可敬而不可亲;学科知识丰富,但视野量不开阔;讲课技法老道,却难以引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形象的勾画,事件的揭示令他脸上火辣辣的,两耳嗡嗡作响,如坐针毡般地浑身不自在。作文的收尾处,这位学生深情地呼喊着:我们需要良师的教诲,同样需要益友的启迪。看完这篇作文,这位有着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郁闷了很久,他并不是懊恼学生“揭短”,,而是为自己曾飘飘然的言行,经过“换位”对照以后,竟是那么可笑可憎,甚至扭曲着学生们纯洁的心灵。老教师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青年人,教师要以学生为镜,教学要有人文情怀,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教学实践中,我也初步地感受到,教师只有放下架子,深入到班集体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关心倍至,体贴入微,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上的益友,才能迎得学生的爱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体会到了老师真挚的爱,必将激起对老师的尊敬,引发学习的极大兴趣,教者教得轻松,学者学得愉快。“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也许就在这里。
    二、坚持教学相长的作风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装。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渐渐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长此下去,学生整天奴役于知识的繁琐之中,禁锢在对前人知识的继承上,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学习的奴隶。谈何素质教育,谈何创新精神?新课程十分强调教学民主,指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说的:“师生交流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自主性的发展。”教师惟有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到真正的教学民主。我们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在黑板面前人人平等”的氛围,构建“高度自治”的管理体系,营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方面许多优秀的教师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如北京宁鸿彬老师提出的欢迎学生质疑、争辩和发表意见,允许学生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的教学措施,就值得学习。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在现代教学民主思想的洗礼下,为学生铺开一方适宜的土壤,相信他们会做得比老师更好。
    三、追求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确立这一基本的理念,教师必须善待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人和宇宙间一切生物体一样,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正由于这样,世界才会变成如此丰富多彩,如此生机勃勃。也就是说人是有个性的,有差异的。因此,要让每个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也得先承认这个事实,十个指头总有长短。如果硬要用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实际上存在差别的学生,甚至“避劣就优”。忽视大多数学生,其结果不是发展,而是压抑学生的成长。人们常常提到“削足适履”这个成语,也知道这是在讽刺干蠢事的人。可我们的教育也经常犯这样的毛病。有的教师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差生”歧视、放任,对优生宠爱、呵护。显然,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是根本相悖的。马克思是十分强调人的差异的,他曾说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就是让每个人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由此,我们体会到一个好老师不在于教什么,教多少,关键在于能否点燃孩子心灵中那支待燃的火把。教育的成功不是简单地让孩子考上大学,而是让学生积极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拥有青春的健康心态我们许多老师感叹学生贪玩、自制力差,思想活跃,难以驯服。这是我们成人对青少年的看法。其实,这些表现正是青少年的个性特征,是正常现象,我们不必为此忧心忡忡,大惊小怪。小时候贪吃,喜欢摘别人树上的桃李,能说是偷吗?男女同学间有说有笑,能说是谈恋爱吗?学生回答问题言不由衷,能说是毫无水平吗?学生喜欢看课外书籍,能说是不务正业吗?显然不能,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一出现问题就大声斥责,大发雷霆,势必刺激学生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卢梭曾经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较轻的博士和老太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幼稚的言行,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宽容学生的失误和过错,耐心地对待学生千百次的发问,细心地呵护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善待生命处于弱势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青春是人生的一种心态,而不是年龄阶段。如果我们教师永远用一种年青的心态,拥有一颗童心,那么我们的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角色观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课程  教师  角色   语文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