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知识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

浏览次数: 72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八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

《与朱元思书》(初二)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
(一)教学目的
1.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简要询问学生“五一”长假旅游的情况,指出自然风光秀美的旅游区一般是人们的首选,教师谈谈自己的旅游感受,并出示在富春江拍摄的照片,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与朱元思书》是南北朝时梁代文学家吴均写给朋友的书信,虽然现在所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形式,但是由于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因此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板书课题、作者)
二. 解题,简介作者
“与”,给。“书”,信。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赞赏识,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当时的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吴均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终年51岁。
三.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句中停顿。(见书)
四. 逐段梳理:① 单个字解释,教师字字落实,并整理文中词语用法。②请学生翻译该段。(短段落一人完成,长段落分数人完成。)
五. 翻译
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与远山相接,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荡漾,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里,(这一路上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卵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都一览无遗〗。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势如奔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阴森森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顿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个不停,猿猴千百遍地啼叫不绝。那种像鸢高飞冲天一样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中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六. 课文分析、板书
在解决了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的基础上,我们来进一步分析课文。
1. 请同学们看“阅读重点”,了解本文的学习目的——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富春江山水的特点有层次地进行描写,来体现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的。
2. 结合翻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总体结构。
〖明确〗本文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先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进行概览性的总写,接着分写山水之奇异: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3. 我们先来分析总写部分(即§1),看看作者交代了哪些内容。
①   首先以对偶句开篇,从天山相衬的大处(整体)着笔,写登舟远眺的总体感受,描写了一幅清秋季节的广阔景象,体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舒展的心情(景中含情)。
②   接着作者用两句记叙性的语句点明自己是乘兴游江,赏玩风景,故任凭小船随意飘荡,全不在意,明显地流露出轻松愉快的心情,虽未直接描写人物形象,但似乎可以想见作者江上放舟、对景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并且从侧面体现了自然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③   虽说是“从流飘荡”,但并非毫无目的,总写部分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舟行的路线,表明作者是溯江而上【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春江上游】,并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概括富春江这一段游程的特点,极尽其赞叹、倾倒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本文的文眼,统领全篇,后面的全部文字由此引发。
4. 作者是如何进一步展开描写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奇丽山水的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完成表格来分析分写部分(即§2、§3)。
 
总写  分写  山/水特点  表达
方式  描写
角度  表现手法(修辞方法)     异
 水
§2  水皆……见底。
游鱼……无碍。  清(静态)
   描
 
写  视
 
觉  正面、侧面
描写相结合
夸张、对比  动静变化
描写结合
形成对比      急湍……若奔。  急(动态)      对比、比喻       


§3  夹岸……成峰。   
 
高、奇  描
 
写  视觉  运用想象,化静为动,
拟人   



合      泉水……无绝。      听觉  以闹写静,对偶、排比        鸢飞……忘反。    抒情
议论     产生联想,以抒心志,
排比、对比        横柯……见日。    描写  视觉  补充渲染,以景结情                         
表格补充说明:
(1)§2分两个层次极力描写富春江水的不同形态,说明水之“异”。
A.  第一层写水的静态,突出江水的清澈和深邃。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正面描写水的清和深;“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通过具体事物,用动静结合的画面从侧面体现水的清。
 ②此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相辅相成的,惟有水清和水静,才能知道水深,才能看到“游鱼细石”;水中游鱼,水底细石,历历可见,水之清澈亦不言而喻。
B.  第二层写水的动态,突出江水的湍急。
通过对比和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江水迅急奔腾的气势。
C.  这一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反映出江水动静变化的不同形态,而且全面展示了富春江水的特色【水势多变:有的地方江面开阔,江岸平缓;有的地方江面狭窄,江岸陡峭】,体现了江上风光的丰富多彩。

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D.  (从写作技巧上讲,这样写能显示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气氛的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
(2)§3分四个层次极力描写两岸群山和山中景物,说明山之“奇”。
A.  第一层写仰视所见的山势之高、之奇。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的树木,可见山色之青葱;舟行江上,山形随着远近正侧的位置不同而变化多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仿佛是活动的,因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它们生命的活力、非凡的气势。
B.  第二层分写群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
①   作者转换角度,从视觉感受写山之奇——奇妙的音乐世界。
②   作者这样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实际上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③   (工整的骈语本身具有的语言形式的韵律美,更加强了所描写音响的天然韵律美。)
C.  第三层写作者通过沿江见闻而产生的联想,抒发了自己的心志。
①   作者触景生情,由观赏山水之美联想到关于仕途进退的人生态度的变化,认为优美的山水,足以使热心世务、启盼仕途腾达的人也产生隐居之想。
②   这一层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③   前面极力描写山水景物之美,为这里的抒情(虚写)作了铺垫,提供了依据;这里的虚写通过说明大自然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又进一步烘托出前面所写的山水的诱人魅力。
D.  最后一层又回到写景上,补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
照应上文的“寒树”,表现出山峰上树木的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以景结情,让人回味无穷。
七. 主题
本文通过抒写行船游江的见闻感受,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心态。(抒发了作者对政治的失意厌倦和期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八. 写作特色
1. 全文善于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构思精巧。
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抓住景物的各种特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极有层次地进行描写,并且善于调动人们的各种感官来感知景物,使得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1] [2] [3] [4] [5] [6]  下一页


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