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知识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

浏览次数: 72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八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指名朗读课文 
二、阅读分析 
1.欣赏学习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文章的第一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即: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学习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师小结: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 
3、欣赏第3段 
(1)师:第2段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习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2)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 
  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明确: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3)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茏茂盛。 
(4)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4.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5.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 
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6、师小结: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以“奇山异水”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 
2、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 
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3、兼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4、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5、巧用修辞。比喻、夸张、对偶句式的运用使读者陶醉于奇山异水之中。 
(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修辞的句子) 
三、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四、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从层次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总分的写作手法及形象描绘,以及骈文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3、完成作业本上的阅读理解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 
教师总结: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 

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 
(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