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历史教学历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96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26 | 历史教学设计
标签: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350xue.com 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材分析与建议
  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课文引言部分引用了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的一个场景,生动地说明了国内战争爆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建议教师播放《列宁在1918》的经典片段,设计相关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历史情境,开始学习新课。
  第一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材首先叙述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战争爆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的考验。为了保证军事上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在经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历史原因,然后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出兵苏维埃俄国,并支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都在敌对势力的控制之下,粮食等物资极度匮乏。在这种特殊的形势下,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史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学时请教师组织学生看影片《列宁在1918》片段,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感受苏俄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环境,从而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适应国内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1918年9月,苏维埃政府宣布国家进入战时轨道,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年形成特殊经济体制,1920年这种经济体制进一步强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和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第二,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国家不仅将大型企业,也将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国家通过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总管理局,对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第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第四,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教材分析了它的弊端和效果;工业国有化政策,分配政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学生加深对这一政策执行力度的感性了解。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及评价。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应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揭示实施这一政策的必要性,指出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而采取的非常措施。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提供的材料,抓住列宁引言中的关键词“战争条件”和“基本正确”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实事求是地评价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而说明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日益严重,以列宁为首的布尔维克党领导人不得不正视现实,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
  第二目新经济政策。教材首先介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表明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必要性,然后重点叙述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作用。建议教师出示有关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的政治经济状况材料,使学生对当时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历史作用。
  (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1920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站稳了脚跟,但是在转向和平建设后,又面临着新的困难和危机。第一,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争使2000多万人丧生,农业生产直线下降,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战前1913年的一半。日用物品严重缺乏,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第二,经济困难引起政治危机。生活的困苦引发人民的不满情绪,广大农民、工人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特别是农民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在乌克兰、顿河流域、西伯利亚等地区,农民暴动频繁发生。一直是布尔维克党可靠基地的喀琅施塔得驻军发生反政府兵变。叛乱虽然被平息,但形势的危急使苏维埃政权不得不思考克服危机的办法。列宁通过与各地农民的交流,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要扭转局面,稳定政权,必须改变经济政策。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建议教师用PPT将1920年苏俄的工农业产值与1913年的产值做成柱状图进行对比,使学生感受新经济政策实施前苏俄的严峻形势,认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列宁灵活务实的政治策略。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广泛,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减税、分配制度等各个方面,它是在探索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的。列宁认为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教材从四个方面概括了新经济政策的要点:第一,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粮食税额比余粮收集额低,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还可把余粮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或换需要的工业品,允许农民个体地经营自己的经济,允许市场的存在,这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二,工业方面,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于国家暂无力经营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这项措施有利于苏俄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恢复和发展本国工业。列宁对美国青年企业家哈默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第三,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市场繁荣。第四,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建议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采用表格的形式将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战时共产主义”的特点是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进而加深对新经济政策内容的理解。
  (3)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富有创新意义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立足本国国情,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满足广大农民、工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稳定社会秩序,消除了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第二,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25年,苏俄的粮食作物产量超过战前(1913年)的水平。对此,列宁有过这样的描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第三,它探索了一条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向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创新。建议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适当出示数据材料,如将1913年、1920年、1925年三个时期俄国工业和粮食生产增长状况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积极作用有比较直观、具体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

[1] [2] [3] [4] [5] [6]  下一页


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高中  教学  历史  斯大林模式  共产主义   历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历史教学 -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