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历史教学历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96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26 | 历史教学设计
标签: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350xue.com 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喀琅施塔得兵变说明,经济危机已经转化为极其严重的政治危机。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布尔什维克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了加快工业化步伐,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的指示。党中央责成古比雪夫领导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1929年4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和同年5月召开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了“一五”计划方案。在“一五”计划的鼓舞下,苏联人民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
  在联共(布)中央号召下,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全面展开。1931年,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干部、群众努力学习,精通技术。经过苏联人民艰苦奋战,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奠定了基础。
  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1935年斯大林提出“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苏联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培养训练经济工作干部,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力量的作用,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大胆提拔富有创造性和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扩大技术队伍,普遍提高群众文化教育水平。到1937年,全国知识分子干部已达960多万人,其中技术人才达400万以上。在重要工业部门中,专家的相对人数超过德国。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达54万人,超过英、法、德、日、意在校大学生人数的总和。在“技术决定一切”和“干部决定一切”口号的推动下,1935年8月,在各个部门都掀起了以斯达汉诺夫命名的社会主义竞赛运动──斯达汉诺夫运动。由于开展斯达汉诺夫运动,“二五”计划也以四年零三个月完成。在“二五”计划期间,有4500个大企业投入生产,工业产量比1932年增加120%,比1913年增加了将近5倍。而同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仅增长44.3%。到1937年,苏联的钢产量达1770万吨,钢材为1300万吨,生铁为1450万吨,煤为12800万吨,电力为362亿度。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已取得了彻底胜利,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了苏联社会的经济基础。
  苏联集体农庄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的决议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决议要求在运动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但是,在集体化过程中,也出现过“全盘集体化”等严重错误,不仅带有很大的强制性,甚至采取没收财产、剥夺选举权等手法,强迫农户加入,这违背了列宁提出的自愿原则和通过示范、逐步开展的方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斯大林模式的内涵
  在指称苏联形成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及其社会全方位特征时,斯大林模式和苏联模式这两个概念都广为运用。但与斯大林模式相比,后者涵盖的时空间太广阔,指称的对象前后有所变化,因此,用前一概念应该是更贴切的。
  斯大林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在斯大林模式中并没有得到全面的体现。从形成途径看,斯大林模式是通过极端行政手段采用“自上而下的革命”建成的,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论有着根本区别。从体制建构看,斯大林模式虽然在表面上创建起高纯度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但其指令性和国家所有制性质与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设想有着内在的差异;政治上,在“建成”社会主义之后,斯大林模式过分强化国家政权的做法,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过渡时期之后国家镇压职能弱化的论述是有差别的;在人的解放方面,苏联社会也远未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至于分配上的按劳分配和组织上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斯大林模式中也都未得到全面的贯彻。概言之,斯大林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不完整的运用。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在生产资料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途径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制。
  
www.350xue.com
  3.学术观点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
  对于“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是超越了客观历史阶段的“十足的农业社会主义”,是旧俄国封建专制主义长期统治的结果。布尔什维克党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采取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是由于党的一些领导人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动,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超越了客观历史阶段,而是战时客观现实的反映和需要,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保全了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力──工人和广大劳动群众,保全了遭受战争破坏的工业,为恢复生产保全了前提条件。战时共产主义不是农业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供应前线,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从而保卫和巩固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第三种观点认为,如果否定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他们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从1918年6月到1919年底,主要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后期从1920年到1921年初,此时才把适用于战争环境的特殊措施,用来进行经济的恢复和建设,以便“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有人认为,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阶段不同,因而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这些措施产生于战争环境下,使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领导人企图借助这些措施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和造成了生产力水平的下降。
  “战时共产主义”反映了列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吗?
  国内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即认为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原因之一是列宁存在着“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由于他持这种思想,所以才领导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或者说“战时共产主义”的事实反映了列宁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如有的论著提出:“余粮收集制的实行,既有战争的需要又有走向社会主义的考虑。”
  另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这些论断不能证明他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不能证明所谓“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是导致“战时共产主义”的原因。其理由是:第一,从十月革命时期到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并没有领导党和政府制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和方针。第二,考察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过程,找不到列宁产生“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产生的根源。第三,国内战争时期列宁有关论断的精神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截然不同。
  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渊源
  1921年初,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入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即兴之作”,还是有其理论渊源?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第一种观点是危机说,认为国内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造成了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是作为反危机纲领而出现的。
  2.第二种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应景之作”,而是有其理论基础,是对列宁1918年春天的理论的运用和实践。
  3.第三种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和临时性的反危机纲领的混合产物。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高中  教学  历史  斯大林模式  共产主义   历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历史教学 -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