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历史教学历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96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26 | 历史教学设计
标签: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350xue.com 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www.350xue.com
  第三目“斯大林模式”。教材首先介绍“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苏联的经济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接着教材重点叙述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领域的表现、特点、成就及弊端。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补充有关20世纪20年代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历史材料,从而使学生理解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用强硬手段推行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斯大林模式”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弊端。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而苏联基本上还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落后农业国。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认为把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是布尔什维克党迫切任务,他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教材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没有具体阐述,建议教师适当补充这方面的材料,使学生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文化原因的,培养学生历史地分析问题的眼光和态度。
  (2)“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及特点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是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其特点是: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可引用《大国的崛起》中的一段材料: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段材料,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苏联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联系在一起,为后面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得失做铺垫。
  (3)“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及弊端
  “斯大林模式”的优势在于国家可以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资源,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苏联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苏联取得的辉煌成就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对此,《大国的崛起》有这样的描述:“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在当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仅用十个月就建成投产。苏联工业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二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教材从两方面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其一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的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其二是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生产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二战后逐渐僵化,丧失了自我完善的功能,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以史实为依据,对“斯大林模式”的得失进行讨论,使学生养成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www.350xue.com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内容包括三部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历史作用,必须首先让学生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所引发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地使学生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必要性,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归纳“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斯大林模式”的成就与弊端,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要实事求是地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
  2.教学案例
  【探究主题】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必要性。
  (2)“斯大林模式”的得失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活动目标】
  (1)运用比较法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和弊端。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课前准备】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列宁在1918》或上网查阅相关史实资料,了解新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
  【实施过程】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单元学习内容提示,使学生了解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走上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经历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由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探索过程。
  (2)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进行学情调查的基础上,列出探究的问题。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出现是偶然的吗?
  ②苏俄从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④应怎样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⑤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
  (3)学生搜集资料,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
  ①教师提供相关材料的书目和网站,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②学生研读分析已搜集的材料,通过师生对话解决需要探究的问题。
  ③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记录自己的困惑和生成的新问题。
  ④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和问题进行学习总结。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结合列宁的话,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题关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思路引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为苏维埃政权赢得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但它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不是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
  答案提示:为粉碎国内外敌人进攻,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主义的配给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简述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解题关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克服危机,列宁等人决定调整政策。
  思路引领:国内战争结束后,广大农民、工人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要消除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稳定苏维埃政权,必须改变经济政策。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高中  教学  历史  斯大林模式  共产主义   历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历史教学 -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