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三语文同步辅导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浏览次数: 55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标签: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祥林嫂的悲劇難道不是她所遭受的野蠻的殘酷的令人窒息的精神虐待的必然結果嗎?而她的一再忍辱又何嘗超出了狹義的忍辱的範圍呢?

  日常生活中,像祥林嫂一樣,絕大多數忍辱的人都是不得不在被動的情況下忍辱的,縱使他們的內心深處有一百八十個不樂意,也只能是一忍了之。因而,除了個別能夠想得開、放得下的和那些能夠轉移自己注意力而更加積極的之外,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在自己的言談舉止中或多或少地、自覺不自覺地以某種消極的方式流露出自己的不滿情緒。如果人們的這種情緒得不到及時的消除,那麼有受辱之感的人就很有可能會日趨消沉,漸漸地喪失自己的為理想而奮鬥的信心和勇氣,產生從心理到行為的變態,從興趣、愛好到氣質的蛻變,直至其人生旅途的終結。

  與能夠產生消極後果的狹義的忍辱相比,波羅蜜忍辱對人們自身的影響卻可以說是極為積極的,因為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都無一不是催人奮發的。

  雖然佛法之門有八萬四千之多,但入道多途,「不出止觀二法」[50]。人們只有以止觀為門,才有可能圓成佛道,廣度有情,不然,牛皮吹得再大、再響,也只能是毫無意義的戲論而已。

  既然止觀如此地舉足輕重,那麼怎樣才能修習止觀?成就了止觀又將是什麼樣子呢?

  從佛法的角度來說,要成就止觀之法,就必須做到平心靜氣[51]。這是因為,佛陀的所有教法,包括六波羅蜜在內,說到底,都是為了讓人們實現平心靜氣這一止觀的前提而建立的;只有當人們借助於一定的方法而達到可以不為一切的干擾所幹擾的時候,止觀的成就才可以由可能而轉化為現實,而人們那解脫的願望也才能最終得以實現。

  其實,對於學佛來說,平心靜氣的過程也是個努力持戒與忍辱的過程。

  不是嗎?人們要學佛,持戒是重要的,忍辱也同樣是重要的:要是離開了持戒和忍辱,學佛就只能是一句空話,毫無是處。

  有人也許要問,六祖大師不是說過「心平何勞持戒」[52]的話嗎?既然六祖都這樣說了,人們為什麼還非得持戒呢?難道不持戒就不行嗎?

  的確是這樣,六祖的話沒錯,心平的人是用不著持戒的[53],但具體到我們一般人身上,這句話可就行不通了!——請問,誰敢說自己的心已經平了呢?誰敢說自己沒有是非之心、誑妄之心、諂曲之心、傲慢之心、榮辱之心以及貪瞋之心的存在呢?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說:「諸苦所因,貪慾為本。」事實不正是這樣嗎?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誰不喜歡讓別人來恭維和奉承自己,也沒有誰會不喜歡終日沉浸在讚美和頌揚的甜蜜之中!可是誰曾想過,這些對於人們延年益壽、對於人們福慧的增長、對於人們事業的成功乃至對於全人類的進步到底有多大的幫助呢?如果人們只是一味地對此趨之若鶩,那麼一旦自己的夢想化成了泡影,則失敗的痛苦就決不是我們用言語所可以形容的了。人們只要有貪心存在,就必然會有求而不得的苦惱。由於造成人們不能事事如意的因素是極其複雜的,因而,一有什麼難以克服的困難,人們就往往會因為不明真相而喪失必要的自信,產生滿腹的牢騷、沖天的怨氣。

  怨氣和牢騷都是人之常情,當然是在所難免的,但對於學佛來說,這些都是要不得的。《入中論》有云:「由起剎那忿恚意樂,能摧百劫修習施、戒波羅蜜多所集諸善。」生起一念的不善之心尚且對修行有這麼大的損害,何況是怨氣沖天呢?假如人們無法降伏或不願意降伏自己的貪名、好利、喜功、逐樂、瞋苦等等的意念,那麼就可以肯定,不但是人們的平心靜氣不會有什麼希望,而且,即使是人們的持戒波羅蜜也只能去泡湯了,因為它的具足是必須以「罪不罪不可得」[54]的境界而為前提的。

  持戒不能圓滿,學佛的目的就不可能得以實現;而要持戒清淨,就少不了對波羅蜜忍辱的修習。雖然忍辱的本身並不是波羅蜜[55],而波羅蜜也絕非是什麼忍辱[56],但二者的有機結合卻是一場空前的革命,因為它不但豐富了忍辱的內容,使忍辱一變而成為通向彼岸的舟筏,而且也使得本來空空如也的波羅蜜變得具體和親切起來。

  《優婆塞戒經﹒六波羅蜜品第十八》認為,波羅蜜忍辱具有四種作用。它說:「忍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因忍故,得修善;修善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既修忍已,能離瞋惡,是名『離對』。忍因緣故,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忍因緣故,人生喜心、善心、調心,是名『利他』。」《法集經﹒卷第三》認為,通過對波羅蜜忍辱的修習,人們就會有六種功德之力產生[57]而不再為煩惱所染、八風所動,就能夠做到和顏悅色地對待來自他人的不友好或非善意的言行,最終贏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使之樂意同自己在一起。

  正是由於「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58],為了使我們這些沉淪在茫茫白浪與紅塵之中的凡夫能夠平心靜氣地成就持戒波羅蜜而得心無散亂、成就止觀而得了脫生死,佛陀才鄭重地把波羅蜜忍辱作為療治人們貪瞋的一劑妙伽陀佈施了出來。

 

第四章 波羅蜜忍辱的構成要素

 

  雖然波羅蜜忍辱與狹義的忍辱有著質的區別,但是同世上其它的事物一樣,波羅蜜忍辱也是由一定的元素所構成的。這些元素,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無上菩提心、諦察法忍、耐怨害忍和安受苦忍這四種。

 

第一節 無上菩提心

 

  無上菩提心是相對於二乘菩提心而說的大乘之不共菩提心。

  由於菩提心是人們追求菩提的願心,是以解脫為最終目的的進取之心,是人



www.350xue.com
們一切解脫正行的開端和求證菩提的根本,因而,無上菩提心也就是追求無上菩提的願心。

  可是問題來了,佛法是非常強調平等的,為什麼菩提之心會有高下之分、三乘之異呢?

  的確,平等是佛法的一個重要原則,菩提之心也不應有什麼高下之別。可事實呢?事實卻是任何人都無法否定的:人們的菩提心確確實實是存在著三乘的差別。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菩提心之所以會有所不同,都是由於人們所求的菩提存在著一定差異的緣故。

  根據佛陀在《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第五》中的說法,世上的菩提共有三種,即所謂的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和諸佛菩提。

  其中,聲聞菩提與緣覺菩提都是指的那種但求自覺、自了、度自心之眾生而不求在利益大眾方面有所作為的二乘學者所求證的菩提,也就是阿羅漢與辟支佛的果位。由於這兩種菩提都是從正聞熏習或如理思惟而來的但知諸法[59]之總相[60]而缺乏對於諸法別相[61]有準確把握的無漏智慧,是只能斷除自身煩惱而不能斷除煩惱習氣的智慧,是只能自覺而不能覺他的智慧,是只能斷除煩惱之疑而無法斷除無記之疑的智慧,是但悟性空而不思緣起的智慧,是雖行利他而多有缺漏、不能至於圓滿的智慧,因而,它只能是不徹底的有上的智慧。

  可是與二乘菩提相比,諸佛之菩提卻不是依聞思而得的,而是從修得來的,是只有當人們對事物的總相和別相都把握了之後才能實現的。由於諸佛菩提是能夠以自覺之心去廣度有情的無漏智慧,是能夠斷除一切眾生生死根本的智慧,是能夠斷除人們的二障[62]而具足智因、智果的智慧,因而,只有它才是徹底的無上的智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