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三语文同步辅导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浏览次数: 55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标签: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69],無顧戀指的是心念不住於一切波羅蜜多諸果異熟及報恩之中,無罪過說的是對於波羅蜜多的無間雜染之法要遠離非方便之行,無分別是指不能對諸佛所說的波羅蜜多之教望文生義、因指廢月,而正回向則說的是人們應當以如是所作、所集之波羅蜜多來回求無上菩提之果。

  請問,佛陀所說的這五個條件中有哪一個能夠離開諦察法忍而獨立存在呢?

  其實,不只是這裡沒有,也不只是佛法不能離開諦察法忍而存在,即便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諦察法忍也同樣是不可或缺的。為什麼呢?因為人們如果缺乏踏踏實實的認識事物的態度與作風,就不可能將誰是誰非弄個明明白白,更沒有辦法去理清痛苦的原因及其解決的途徑,這樣,人們也就只能像無頭的蒼蠅一樣去到處碰壁了,而人們解脫的問題也就別再有什麼指望了。

  那麼,如果人們擁有了對事物的客觀評價,人們的命運又將是什麼樣子呢?

  很有可能,當人們對那些純益而無害的真理、實事[70]產生了正信、正念和正行之後,那些能夠使人們墮落和受苦的瘟神[71]都會遠走他鄉,再也不敢靠近人們,從而使人們的解脫成為現實。

 

第三節 耐怨害忍

 

  「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此話人人會說,但做起來可沒那麼容易:一旦事情落到了自己頭上,人們就往往會變得糊塗起來。

  為什麼人們會犯這樣的毛病呢?

  原來,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人們一降生,一定的自私自利的傾向就存在了。除了極個別的之外,一般情況下,這種傾向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明顯地流露在人們的言談舉止之中。只要人們存有私心雜念,就會有人我的矛盾和種種由此而來的不愉快的事情發生。[72]人們之所以會在這方面變得糊塗,並不是因為人們不願意去正視它,而是因為大家都想以自己的辦法去解決它而又缺乏必要的智慧。人們在智慧上的局限也就決定了人們不可能對到底用什麼樣的辦法才能收到最佳效果這一問題作出準確的評估,儘管,人們所作的一切判斷和努力通常都是以自身的利益為首要的考慮。

  然而,這樣的情況,要是換上佛門弟子,他們又會何去何從呢?

  佛陀告訴我們,不論是什麼時候,也不論是什麼情況,佛門弟子都應以耐怨害忍來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原則,不可有絲毫的動搖。

  那麼,到底什麼是耐怨害忍呢?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譯天親論師之《發菩提心經論﹒捲上﹒羼提波羅蜜品第六》有云:「忍辱有三,謂身、口、意。云何『身忍』?若他加惡、侵毀、撾打乃至傷害悉能忍受,見諸眾生危逼恐懼,以身代之而無疲怠,是名『身忍』。云何『口忍』?若見罵者默受不報,若見非理來呵嘖[73]者當濡語附順,若有加誣、橫生誹謗,皆當忍受,是名『口忍』。云何『意忍』?見有瞋者心不懷恨,若有觸惱,其心不亂,若有譏毀心亦無怨,是名『意忍』。」從天親所論的忍辱來看,佛法中的耐怨害忍當是由身、口、意三個方面的忍辱所構成的。這三方面的忍辱實際上不就是一種處世態度,一種對來自動物界的可以給自己的肉體或精神帶來一定痛苦的侵害所採取的毫無怨言的一概接受的態度嗎?

  對此,人們或許會難以理解,無法接受,甚至將其貶稱為「軟弱無能」的也代不乏人。難道忍耐怨害真是無能的表現嗎?

  平心而論,我們不能說這是學佛之人的軟弱,相反,這恰恰是他們的偉大之處,因為這無一不是他們對他人的理解與諒解的博大胸懷和慈悲心量的體現。試想,世界上有哪一樣東西、哪一種現象的產生或出現是無緣無故的呢?為什麼自己總是禍不單行或屢遭不測,為什麼自己的對手會是那樣地蠻橫無理,為什麼對方會那樣地衝動?既然萬事萬物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才得以產生和發展的,那麼誰敢肯定自己時下的遭遇不是自己前業異熟的結果,又有誰敢說這一切的一切不是雙方業緣的現前呢?

  很顯然,不論是由什麼原因所引起的,既然事情已經發生,那麼要緊的並不是唉聲歎氣,也不是怨天尤人,而是盡一切努力進行妥善的處理,不斷地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積極地做好必要的防範工作,做到未雨綢繆,將其再次發生的可能性減小到最低限度。這是因為,任何形式的埋怨和仇恨都不可能使問題得以早日合理的解決,不但是老問題解決不了,而且還會使人們的隔閡加深,使人們的形象與人格受到影響,給人們今後的生活投下陰影,給更多的煩惱和痛苦埋下禍根。

  佛陀在《優婆塞戒經﹒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中指出:「因瞋恚故,生三惡道。」既然瞋恚是人們受那輪迴之苦的根源,那麼作為一個想要解脫所有眾生之一切苦厄的學佛之人,要想不弄巧成拙而自討苦吃,要想盡快地培植自己的福田而使生死之洪流得以截斷,同時也是為了依教奉行而普度眾生,除了以坦蕩蕩的胸懷去包容一切之外,難道還會有別的什麼選擇嗎?

 

第四節 安受苦忍

 

  其實,人生不只是存在著人我的矛盾,而且也同樣存在著人類與自然界以及每個人自身的種種矛盾。雖然這些矛盾都難以調和或者根本就無法進行調和,但假如沒有了它們的存在,我們這個世界還會有嗎?由於任何客觀存在的矛盾在性質上都有一定的不確定性[74],因此,人們能否取得事業上的成功,除了技術上的因素之外,就要看人們對這些矛盾到底是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了。

  不容置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西斯分子曾一度是那麼囂張,那麼不可一世。然而結果呢?結果卻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他們遭到了慘敗,他們不但被全世界愛好和平的正義的人們打得一敗塗地,而且還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的老鼠,受到了各國政府和各國人民的唾棄。然而值得人們深思的是,在那場規模空前的法西斯與反法西斯、正義與非正義、和平與暴力的殘酷的鬥爭中,為什麼有人會甘當法西斯主義的馬前卒而有人卻寧肯為正義而獻身?為什麼裝備精良的法西斯分子會遭到滅頂之災而重重重負之下的各國人民卻能夠迎來勝利的曙光?而鬥爭的勝利是否就意味著人生的解放與幸福呢?

  《入行論》有云:「樂因唯少許,苦因極繁多。」的確是這樣,人生的旅途總不會那麼平坦,免不了要有一些坑坑窪窪。而人的一生又何嘗不是在苦海中飄搖不定呢?不論是法西斯分子還是正義的各國人民,也不論其宗教信仰、文化傳統、歷史背景是什麼,任何人都不可能老是一帆風順,困難、挫折與苦楚都是在所難免的,也是極其自然的,如果人們對痛苦的客觀性和可逆轉性缺乏必要的正確的認識,那麼就可以肯定,對於痛苦的原因及其解脫辦法的探討與探索就不可能積極主動地進行,止惡揚善、造福萬民的慈悲心行以及由此所可能獲得的安樂與解脫等等也都只能是紙上談兵,是人們天真的幻想。而我們偉大的佛陀之所以要先轉以苦為核心的四諦法輪,還不是為了避免人們的這種情況的發生嗎?

  常言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們不是不願意在水深火熱之中煎熬嗎?那,為什麼還要天天對著咎由自取的一切愁眉苦臉地發呆呢?既然苦口的是良藥,那麼凡是能夠使人們的道業得以日昌的,即使是經受點風雨、吃上點苦頭又能算得了什麼呢?只要人們能橫下心來,理智而堅決地去正視和克服一切人生的問題,不屈不撓,那麼即使擺在人們面前的困難比泰山還大,即使是非得經過刀山火海才能得以實現,最終的勝利也一定會到來,因為困難的克服也就預示著人們的成功。而那些吃不得半點辛苦的人,說一千道一萬,也終究是不會有什麼可以稱道的成就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