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浏览次数: 26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课外活动
标签:课外活动教案,课外活动记录,http://www.350xue.com 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何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是中小学面临的紧迫任务。今天的中小学生,今后将成为我国达到小康时代的主要劳动者,将是参与21世纪竞争的中坚力量。本文结合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实际,探索设置活动课程的根本目的,活动课程培养目标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活动课程如何产生特殊的育人效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作贡献等问题。

一、设置活动课程的根本目的

1992年8月6日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行)》,首次将“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一并纳入课程体系。1996年1月1日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下发了《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实验区试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组织了试验。设置活动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目前有几种观点:一是认为活动课程是为了培养特长而增设。不少学校执行起来,形成了如下情况:一是课程表上安排有活动课程,实际上变为学科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没有认真作为活动课程来开展;二是“课内抓升学,课外抓素质”,把活动课程变成表面的或表演式的,有人来检查或参观素质教育,我就组织“唱唱跳跳、剪剪裁裁”的活动课给你们看;三是表面的片面的追求特色学校,把活动课程变成培养少数的所谓特长尖子学生的课程,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

以上这些观点和做法是偏颇的,实际上是缺乏内涵的形式主义。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都是国家教委统一安排的法定课程,它们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可以相互替代。这两种课程都是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都是以实现教育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任务为自己的根本目的。如果仅仅把设置活动课程的根本目的定位在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或者把两种课程割裂开来,都是不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人的知识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缺一都是不完整的。两类课程只有以社会发展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核心,相辅相成,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创造条件,才能为学生掌握全面知识奠定基础。这正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完整的有机的融合。再者这两种课程都是办好特色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和特长人才的重要条件,也是缺一不可。学科课程学得好,为活动课程的开展奠定了知识基础,而在活动课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学科课程的学习。具备了这些认识前提,我们就会主动地抓好两类课程,使两类课程共同承担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培养目标的拟定适应素质培养的需求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口素质的需求是不同的。现代社会对人口素质需求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对中小学生而言,除上述人口素质的总体需求外,还得要他们从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做起,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课程目标的拟定首先要认真考虑,如何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需要。

当前中小学学科课程门类过多、过细,教学内容较难,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不同程度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活动课程的产生就是研究制定面向21世纪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的课程教材体系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特定的育人目标是构成活动课程的首要成分。活动课程育人目标是根据中小学各学段的培养目标及活动课程特征来确定的,其要旨在于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根据专家和广大教师多年的探索研究,对活动课程培养目标基本达到如下共识: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它与学科课程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不同的作用;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和观察、思考、动手、创造等能力的培养。

首先活动课程要求着重培养的三种意识,都是属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范畴。活动课程强调的参与意识,就是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热情地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实践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活动,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竞争意识要求鼓励学生勇于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争取胜利,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才能使我们的民族立于不败之地。有关活动的设计教育了学生在竞争实践中求生存、求发展、学会对待逆境、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等的做法和道理。

其次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是活动课程培养目标中的核心任务。一个人的能力素质是多方面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讲,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观察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求学生善于观察任何事物,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全面的、完整地观察事物,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打好基础。通过思考问题的活动,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好习惯,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使他们学会动手、学会使用工具、学会简单的实用技术;通过发明创造的活动,培养学生不但能够借鉴前人的智慧和宝贵经验,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学会发明、创造,为创造出符合社会需求、促进人类文明的新事物奠定基础。

以上培养目标要体现阶段性与连贯性的统一。其阶段性是指各学段的活动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差异性,其连贯性是指各阶段活动目标的导向具有一致性。各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都不是孤立的,他们相互联系,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活动课程中安排了《爱护人类的母亲——地球》这一类综合式的活动课,涉及到森林保护、水资源的净化、海洋土地合理利用等内容,联系到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化学科学等学科知识,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等综合能力。又如对绿叶的观察,小学低年段主要是懂得绿叶分类、形状、颜色、高年段或初中就要观察绿叶的奥秘,即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

三、活动课程产生特殊的育人效果

活动课程育人效果,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灵活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科课程的知识是根据各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系统组织的,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关注本学科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将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活动纳入系统学科的轨道。而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得三种意识、四种能力的综合发展。因此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生活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为基础,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环境、人口、市场经济等都体现出活动课程综合化的特点。由于活动课程的内容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因时因地迅速调整,纳入一些有价值的“即时信息”。在科技活动中,介绍有关的科技新成果,专门安排未知的探索,如《世界神秘区域考察报告会》、《走向未来的生活》、《飞碟探索》等,都是为了教育要面向未来而设计的,激励学生勇于去接触未知领域、开拓未来、创造未来,这样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向纵深方面发展。

[1] [2]  下一页


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课程  素质教育   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教案,课外活动记录,语文教学 - 教学活动 - 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