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活动课程的再认识:问题、实质与目标

活动课程的再认识:问题、实质与目标

浏览次数: 99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课外活动
标签:课外活动教案,课外活动记录,http://www.350xue.com 活动课程的再认识:问题、实质与目标,

1.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应该从小培养。没有研究意识,缺乏研究能力,就不可能自觉地发现问题,探究变革措施,改变生存的处境。有研究能力,才会自觉地在研究的状态下从事学习和工作,不囿于惟一结论,不断创新。活动课程的实施常常需要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广泛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在这种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渐进增长。

2.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活动围绕主题进行,其中问题的选择、资料的收集、假设的形成与验证等,均有助于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

3.人际交往能力。活动课程强调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师生、生生、师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交流机会比较多,交际能力易于养成。

4.动手操作能力。操作是活动的构成要素,操作能力在操作活动中容易养成。

5.管理能力。活动的完成,并非一人之功,凡两人以上都会涉及组织和管理问题,怎样协调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人事关系,怎样调动每个人活动的积极性,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活动机会愈多,活动水平愈高,活动内容愈丰富,此种经验愈丰富,管理能力终会得以形成和发展。

(三)知识目标

活动课程并非不注重知识目标,但它尤其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广博性。学科课程重在专门性知识,按一定逻辑顺序将知识分门别类;活动课程淡化知识分割,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以任务为中心,将知识学习融于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活动课程主张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诸如,“××军事观察”“澳门回归”“保护惟一的地球”“小区文化建设设计”等主题,往往涉及军事、宗教、经济、政治、文化、环保等许多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都是学生在活动课程中需要学习并且能够学习的。学科课程所体现的知识一般是相对稳定的、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性知识,学生不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大损失,但是这些知识中有的可以说是相当陈旧的。活动课程所呈现的知识常常是看似“不成熟”的新知,但未必是没有价值的,尤其是与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和谐、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等相关的知识,往往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注:

〔1〕陈钢:《关于开设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应当坚持和注意的几个问题》,载严尔权等编:《在活动中求发展棗中小学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顾明远:《还课外活动的本来面目》,载《教育参考》1997年5期。

〔3〕李臣:《活动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章。

〔4〕“在中、小学,除了学科类课程之外,学生所参加的一切活动,都应涵盖在活动课程之中,……活动课程并不是一门新的课程,它是继承过去学校已经开展过的,但又是疏散的、……随意的各种传统活动和课外活动,把它通过法规给予规范化,使之成为有计划的、有相对统一要求的、全员参加的一种必修为主的课程……”。同注〔1〕。

〔5〕杨亮功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八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

〔6〕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编:《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专辑1),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7〕以廖哲勋、高峡等人为代表。

〔8〕关于“关心”“参与”目标的论述,可参阅高峡等著的《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81页。



上一页  [1] [2] [3] 


活动课程的再认识:问题、实质与目标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课程   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教案,课外活动记录,语文教学 - 教学活动 - 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