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集》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集》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393次| 发布日期:06-12 11:10:31 | 九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集》教学设计,
C.当时的国民党反动当局。 
D.当时鼓吹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反动文人。 
5. 你认为作者写作目的是什么? 

三、资料下载 
散文家王鼎钧。 
美华文坛上主要散文家之一的王鼎钧先生,1925年生于山东临沂,自幼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薰陶,15岁就写过《聊斋志异》的试评文章。后从大陆至台湾,七十年代末定居于美国纽约。四十余年的不懈写作,著述丰硕,共出版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达五十种,以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仅是七十年代以来就出版了散文集(含杂文)《情人眼》(1970年)、《开放的人生》(1975年)、《人生试金石》(1976年)、《我们现代人》(1977年)、《碎琉璃》(1978年)、《情话》(1979年)、《海水天涯中国人》(1982年)、《别有一番滋味》(1984年)、《山里山外》(1984年)、《看不透的城市》(1984年)、《左心房漩涡》(1988年)、《灵感》(1989年)、《两岸书香》(1990年)等。 
  王钓钧的散文取材于广博深的生活素材积累,成文于对人生对社会的冷静思者和反复品味,因而无论是抒发感情、记事状物、描述游踪,还是谈古论今、评议时政,褒贬善恶,都显示出散文的思辨性、哲理性与美学追求。他著名的“人生三书”(包括《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和《我们现代人》三个散文集),最能显现王钧散文的哲理蕴涵。除此之外,他有一类散文属于“咏物寄意”,用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作家对人生深刻而独特的领悟。散文《那树》是咏物寄意的代表作,写的是一棵历经沧桑却仍以华盖般的浓荫供人乘凉的都市老树,不是自然枯萎,而是被定为“妨碍交通”罪,惨遭连根拔除。作者的寓意似是:那棵老树象征悲壮的人生,意味着工业文明血腥地征服了农业文明,也昭示着时代潮流对一切传统事物的冲击是不可逆转的,就连街区百年老树也遭灭顶之灾。还有一类散文是以魂牵梦绕的“乡愁”为基调,在《碎琉璃》和《海水天涯中国人》等散文集,王鼎钧这位异域飘泊、历尽人间甜酸苦辣的老人,对大陆故土的思念,对往昔岁月的忧伤,对离情别绪的写照,真是倾诉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节选自《美国华文文学刍议》作者:李君哲)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集》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11 地下森林断想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 整体感知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并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抒发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课文题目“断想”,意即“片断感想”。感想虽呈片段,但作者感受强烈,主题开掘得深,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和启人深思的魅力。而且本文精心构思,描写细致生动,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 
(二) 学法引导 
1、本文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散文,课文描写地下森林,其实是想引出深刻的普遍的哲理,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既要读懂和品味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又要将它们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等,例如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信未来光明的重要性。 
2、本文语言规范而优美,作者的丰富感情贯穿于课文中,通过多朗读,来体会这种感情及其变化,尤其要认真体会九个问句的含义和感情分量,并对优美的语句进行积累。 
(三) 审美鉴赏 
深邃的立意美。 
本文虽是咏物的,但是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化物事为人事,峡谷的深沉与坚韧,长风、清泉的理解与帮助,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的仗义行侠,阳光的无情与偏私,地下森林对生命热烈真挚的爱和它的坚硬、挺直……无不都是人的品格与禀性。读者可以把这里所述写的“物事”当“人事”来读。然而,虽然是写人意,但文中没有用作来比拟的部分,不同于同类散文的先是咏物抒情,所咏之物具有这样那样的品格,赞美一番,最后歌颂一通具有那些品格的人或事。用意十分明白,但后边一部分总难免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唯其这样,才使本文越发意蕴深长,饶有余味。 
(四) 重点难点突破 
1、读课文,结合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描写,简要说说地下森林有怎样的“品格”?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析]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课文思想内容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一是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主题: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抒发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启示人们,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2、全文有九个问句,找出来,分别说说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析]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要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与第一、二、三问句有疑而问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三问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因为上文就专门谈及阳光的偏私,“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这里已经否定了阳光的公平,那么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一种语式强化这种否定的情绪。 
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这一问句的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是一样的。 
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与前面所有问句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3、本文语言规范而优美,作者的丰富感情贯穿于字里行间,语句“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作者在这里不用“它”,而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析]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咀嚼课文文笔精华,深化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和体会。 
[参考答案] 课文有时用“它”,有时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情感的强弱度有所不同,用“你”表达情感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沉湎( ) 孱( )弱 浩瀚无垠( )袅袅( )烟云 
万籁( )俱寂 启迪( ) 徘徊( )( ) 愤懑( ) 
2、《地下森林断想》作者是 。“断想”意思是 。 
3、仿照下面语句中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以“大海”为描写对象写两句话。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4、文章最后一句话:“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饱含深刻的哲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习题。 
榕树,生命进行曲(节选) 刘再复 
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 
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 
善于思辩的哲学家说,美就是充满生命的人和物。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集》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几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集》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