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浏览次数: 639次| 发布日期:06-12 12:12:01 | 七年级数学教案
标签: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初中数学教案,http://www.350xue.com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回答:
1.形式上比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是怎样求解的?
2.它的解法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3.它的解法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应指出: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指导思想是把原方程化为ax=b(a≠0)的形式.其解法可分为两大步:一步是化为ax=b的形式,再一步是解方程ax=b.
在计算或变形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避免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时易犯的错误.
七、练习设计
解下列方程:
1.17(2-3y)-5(12-y)=8(1-7y);
2.5(z-4)-7(7-z)-9=12-3(9-z);
3.3(x-7)-2[9-4(2-x)]=22;
4.3{2x-1-[3(2x-1)+3]}=5;
八、板书设计
         §5.1一元一次方程(5)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例1、例2
(二)观察发现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在小结里提出解一元一次方程分为两大步,目的是进一步强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指导思想是化归思想.从而使学生明确最简方程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化归目标,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是,首先寻求所给方程与目标的差异,然后设法消除差异,直至达到化归目标,即化为最简方程,求出方程的解.这里化归的具体方法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在解题时思路明确,有章可循.


第六十三课时
一、课题 §5.1一元一次方程(6)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灵活运用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解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转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综合解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灵活地运用解题步骤;
难点:如何在“灵活”二字上下功夫.
四、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请学生回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指出:由于方程的形式不同,解方程时,不一定非按这样的顺序不可,其中有些步骤也可能用不到,可以灵活运用.
(二)、讲授新课
例1 解方程4(x-3)=32.
针对本题提问:1.本题应如何解?2.怎样解较好?(分别请两名学生板演,然后比较他们的解法哪个较好)
解法1:4x-12=32,
4x=44,
x=11.
解法2:4(x-3)=32
x-3=8,
x=11.
通过比较,得出解法2比解法1好.
分析本题时可向学生提问:先经过怎样的变形可使运算简便?(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应指出:将方程的分母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为整数后,再去分母.可使运算简便)
解:原方程化为
去分母,得
30x-7(17-20x)=21,
去括号,得30x-119+140x=21,
合并同类项,得
170x=140,
系数化1,得
(以上过程,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首先让学生思考如何解答可使运算简便?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分析:先去括号,再去分母方法较好.
解:去括号,得
去分母,得
12x-6x+3x-3=8x-8,
移项,得
12x-6+3x-8x=-8+3,
合并同类项,得x=-5.
(请学生观察并思考本题,怎样去括号较为合理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适当补充)分析:此题若先去括号显然不妥,如先去分母,同时也就去掉大括号,原方程化为:
两边乘以3,可去掉中括号.两边再乘以4,可去掉小括号.
解:方程两边乘以2,得
方程两边乘以3,得
方程两边都乘以4,得
系数化1,得 x=5.
(例3、例4的解答过程均采用学生口述,教师板演来完成,同时在解答过程,若学生某一步骤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引导)
针对诸如例2、例3、例4这样的形式上比较复杂的方程,教师应提醒学生:
在求解时,应注意分析方程的结构特点,灵活地安排解题步骤;同时,由于这类题目步骤繁多,容易出错,故学生必须检验.
(三)、巩固练习
解下列方程: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后,你的收获都有哪些?
其次,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还应进一步指出:
解方程的指导思想即把原方程化为ax=b(a≠0)的形式,这里,化为ax=b的三个步骤(去分母、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可以灵活运用,要注意题目的特点,择优从之.
七、练习设计
解下列方程:P123 1、2、3题
八、板书设计
         §5.1一元一次方程(6)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例1、例2
(二)观察发现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熟练而准确地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也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注重了讲、练结合.同时在除了安排一定量的例题以外,还安排了相当数量的练习,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达到上述要求.
在设计整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教学过程时,始终遵照“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的教学原则.即在课上,凡是学生自己努力能解的方程都应由学生自己解决完成


第六十四课时
一、课题 §5.1一元一次方程(7)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一些公式,为今后学习物理、化学打好基础;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转化的能力,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清公式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由题意找等量关系.
难点:公式的恒等变形.
四、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首先,让学生回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然后,针对学生的回答,强调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我们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以后,就可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一些与此有关的数学问题.下面通过一些例题来说明.
(二)、讲授新课
例1、分析:在这个公式中,共有4个量,当其中三个量是已知数时,就形成了一个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可以转化为求代数式的值的问题,也可以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
解这个以a为未知数的方程,得
5(a+36)=240,
a+36=48,
所以  a=12.
(本题的解答过程,教师板书)
冽2、分析:①此题的未知数是哪个?
②题中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词”是哪个?
③用代数式分别将等号的左边和右边表示出来.
解:设某数为x,由题意,得
3(x+2)-2(2x-3)=12,
3x+6-4x+6=12,
所以  x=0.
答:某数为0.
(本题的解答过程,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对于本题的解答,教师需指出:
求出的某数0应既满足所列方程,又要合题意,不然所求的数就应舍去.
问题:若将例1中的“某数”改为“某正数”,其余条件不变.求这个正数,其结果怎样?
(通过启发学生,发现它的解答过程与例2一样,只是在求出x=0时,与题目的要求不符,不合题意,故原题中要求的某数实际上不存在.此问题再次提醒学生“检验”的重要性)
冽3、分析:①什么叫方程的解?
②如何将上述关于x的方程利用已知条件转化为关于m的方程?
故 m=-6.
答:m值为-6.
(本题的解答应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分析:①什么叫两数互为相反数?若a与b互为相反数,用数学式子应如何表示?
②利用①的结论,如何列出关于x的方程呢?
18+x+3x-3=0,
(本题的分析过程与解答过程,均采用提问—回答的方式进行,请一名学生板演解答过程,如有不妥之处,教师补充)
(三)、课堂练习
1.某数的20%减去15的差的一半是2,求某数;
2.若3x-2与2x-3互为相反数,求x值;
3.m为何值时,mx-8=17+m的解为-5.
利用投影打出,教师巡回指导,并规范板演学生的解题格式.
(四)、师生共同小结
在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需要找出题中的相等关系时,要注意“等于”、“是”、“得”、“相同”等关键词,若没有上述关键词,则要从题中的语句里找出蕴含在其中的相等关系;对于求出的待定字母的值,需检验它是否既符合题意,又适合方程.
七、练习设计
1.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且求出某数;
(1)某数的2倍比某数的5倍小24;
(3)某数的一半加上3,比某数与2的差小5;
2.(1)在公式S=2πr(r+h)中,已知S=1256,π=3.14,r=12,求h;
3.已知方程2(x-1)+1=x的解与关于x的方程3(x+m)=m-1的解相同,求m值.
八、板书设计
         §5.1一元一次方程(7)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七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初中数学教案,免费教案 - 数学教案 - 七年级数学教案